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评论》是一份于清末在香港出版的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汉学期刊,是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刊中中国汉语典籍英译涉及范围较广,选取《中国评论》中的中国典籍英译进行比较研究,文本全面,亦具代表性。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评论》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客家研究、法律文本、汉语语法研究等,而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类型如文学典籍类翻译研究,还有部分研究统计了所引汉语典籍,并对某些方面进行较为简单的论证或评述,可见其中刊载的典籍英译尚有很大研究空间。本研究以描述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采用统计、大数据检索等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对汉语典籍英译情况进行描述,考查翻译目的和制约因素。具体研究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国评论》找出汉语典籍英译的全部译文及其相关信息。(2)分类型、译者、国别、时段、汉语典籍所属时代等,进行分类统计。(3)描述分析统计数据,就重要原著、知名译者、数量较多的翻译等进行描述。(4)考查翻译选择背后的翻译目的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评论》上所译汉语典籍类型大致可分为诗歌、小说、赋、戏剧、法律、地理史籍、哲学、历史、笑话、故事集等10类,共66篇。其中,诗歌类文本占比28.8%,其次为历史(24.2%),小说(18.2%),哲学(15.2%),地理(4.5%),法律(3%),其余各占比1.5%。(2)《中国评论》中刊载汉语典籍英译的主要译者有8人,发表数量占比分别为:庄延龄(19.7%)、湛约翰(10.6%)、包腊和巴尔福同为(7.6%)、里斯特、翟理斯、金斯密及胡力穑为4.3%。(3)将近三十年的出版时间分为三个时段,其间典籍翻译发文数量比例分别为:1872-1879(54.5%)、1880-1889(19.7%)、1890-1901(25.8%)。其呈现V型曲线,受出版时间、历史事件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4)根据译者国别进行统计,译者主要来自五个国家,各国译者占总数比例为:英(78.8%)、德(6.1%)、俄(3.0%)、荷兰与美国分别占比1.5%。英国译者占比最多,因其多任主编同为英国人,且该刊以英文发行,出版于当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5)对所译汉籍的出版年代进行了统计,其比例分别为:清(18.2%)、明(15.2%)、唐(12.1%)、汉(10.6%)、北宋与周各占9.1%、战国(6.1%)、北宋与西晋各占3.0%。可见翻译材料渐渐由《四书》《五经》转向明清小说,体现了国外汉学家研究重点的转变。(6)经过对部分代表性典籍英译本进行描述研究发现,《中国评论》刊载的典籍英译多采用删除、改写、简译等策略,但整体忠实原文。其翻译目的多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汉学研究或出于好奇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