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这一新兴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了扭转国际交易的逆差,摆脱高失业率,颁布了“Q条例”。“Q条例”对银行存款利率设置上限,它的实施促使资金脱离银行这一中介机构,金融脱媒由此出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资金也出现了绕开银行进行体制外流通的金融脱媒现象。通过对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是一种长期的趋势。金融脱媒不仅会对银行业的存贷款产生严重的冲击,造成银行业的流动性短缺,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提供了相应的条件。我国银行业,一方面要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快传统业务的转型和调整;另一方面,银行业要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以下研究思路。1)本文选择合适的公式,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中介化率指标和负债中介化率指标,选择2003年至2011年九年的数据,对脱媒进行了量化,通过核算的结果来具体分析我国金融脱媒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加入了金融脱媒的逆转化分析;2)本文对脱媒概念进行界定,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引起脱媒这一现象,因此本文将金融脱媒的指标细化为资产方脱媒、负债方脱媒和技术性脱媒,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脱媒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特点进行了必要的原因分析;3)本文详细的论述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4)通过上述的现状分析、实证分析,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得出文章的结论,并形成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金融脱媒会对存贷款产生冲击,本文提出银行应该转变经营理念,不应只关注存贷款,而应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脱媒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冲击,本文提出应该创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来保持盈利能力的增长。从前文对技术性脱媒的分析,本文还提出应该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来应对技术脱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创新点,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脱媒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