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一片净土,没有哪一个地区能够摆脱毒品的困扰,台湾自然也不例外。台湾地区的毒品问题由来已久,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更呈蔓延之势,令台湾民众为之担忧,也让台湾当局为之大伤脑筋。 本文试从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90年代台湾的毒品问题作一简要探讨。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毒品及毒品犯罪的概念。毒品一般是指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受法规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其中麻醉药品可分为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类和合成类。精神药物则包括抑制剂、兴奋剂、致幻剂。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有关毒品管制法规和国际公约,以毒品为犯罪对象,对社会造成危害,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在台湾,起初并没有“毒品”这个单一称谓,而有烟、毒和麻醉药品之分,直到1998年台湾才有了统一的“毒品”这一说法。 第二章分别从量与质两方面考察了90年代台湾毒品犯罪的现状,并总结出五个特点。台湾的毒品问题由来已久。早在康熙末年,吸食鸦片之风就已在台湾盛行。日本侵占台湾后,吸食鸦片的风气更为盛行。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对毒品犯罪采取严刑重法,才使台湾毒品泛滥的形势有所控制。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的毒品犯罪又死灰复燃,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更呈蔓延之势。从1990年至1993年,台湾警方所查获的烟毒案件、涉案烟毒以及涉毒人员的数量都直线上升。1993年以后,由于台湾当局加大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才使毒品犯罪猖獗的情形有所缓和,但毒品形势依然严峻。 90年代台湾毒品犯罪形势恶化,不仅反映在数量上,还表现在毒品犯罪的恶劣程度上。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的毒品犯罪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吸毒,走私、制造、运输、贩卖毒品以及洗钱等严重的毒品犯罪已是相当猖獗。台湾毒贩制造的毒品主要是安非他命。走私入台的毒品则有海洛因、安非他命等。海洛因主要来源于“金三角”地区。毒贩们一般通过海上或空中将毒品运入台湾,然后或转运至美、日、韩等国,或就地销售。他们通常有特定的销售网络。 对90年代台湾的毒品犯罪形势作一个全面考察,可以总结出五个特点:一是毒品犯罪日趋严重。二是毒品犯罪趋于国际化。三是毒品犯罪的集团化。四是毒品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蔽。五是在吸毒者中,累犯人数不断增多,青少年吸毒成风。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90年代台湾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毒品泛滥的原因。90年代台湾毒品的社会危害性主要有三点:一是吸毒直接损害着吸毒者的身心健康;二是毒品犯罪引发大量社会犯罪;三是毒品犯罪猖獗对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90年代台湾毒品泛滥的原因也有三点:一是台湾解严后,社会纪律松驰,道德价值观念转变,造成吸毒现象的蔓延;二是毒品的暴利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从事毒品犯罪活动;三是台湾的禁毒立法不健全,禁毒措施不得力,缉毒人员素质不高。 第四章则从禁毒立法、缉毒、拒毒、戒毒四个方面考察了90年代台湾当局应付毒品犯罪的对策和措施。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为应付毒品犯罪先后修订和制定了一批禁毒方面的法律法规。此外,台湾当局还对毒品犯罪实施了综合防治。一是大力加强缉毒。二是积极进行反毒宣传。三是帮助吸毒者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