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混合内存层次架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非易失存储器件(Non-Volatile-Memory,NVM)具有高密度、低延迟、低能耗、非易失、字节粒度寻址等众多优势。NVM因此能够同时弥补DRAM和闪存介质的缺点,已被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研究。基于NVM的特征,将NVM挂载在内存总线上与DRAM和CPU缓存一起构成混合内存的层次架构能为应用同时提供大容量、低能耗、高性能的存储服务。然而,当前传统内存层次架构中的软硬件系统设计与混合内存层次架构的新特征不匹配,不能充分发挥混合内存层次架构的优势。因此,本文以高性能、低能耗为目标,围绕混合内存层次架构的新特征,研究架构中的每个部分(即CPU缓存、易失性内存、持久化内存)中影响性能和能耗的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本文提出并实现了感知混合内存的CPU动态缓存划分技术——HAP(Hybridmemory Aware Partition,HAP)。HAP逻辑上将缓存的空间划分为NVM数据区和DRAM数据区。根据访存行为,HAP动态调整NVM数据区的大小,实时保证了CPU访问数据的高性能。此外,HAP还提出“2次机会”机制,给予缓存中NVM的脏数据第二次留在缓存中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了频繁写回NVM数据导致的开销。本文采用了多种负载从多种角度评价HAP的有效性和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不感知混合内存的缓存机制LRU相比,HAP平均提高了46.7%的访存性能,同时减少了21.9%的内存能耗。  2、本文提出了初始放置和动态迁移相结合的数据放置技术——2PP(2-Phases Placement,2PP)。2PP首先根据线下获得的数据放置策略文件,在软件层将数据分配到合适的介质中。其次,2PP在内存控制器层监控少量初始放置可能发生错误的内存页,并适时迁移。2PP采用数据的全局访问特征指导数据放置,避免了由于错误预测数据的访问特征导致的不必要迁移。另外,2PP采用更加有效的指标——数据读写比例,来决定数据的合适的放置介质。本文采用了多种负载从多种角度评价2PP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的动态迁移技术相比,2PP在应用不同输入集和数据规模下均能显著提高混合内存系统的性能,。具体地,2PP平均提高12.1%的性能和18.4%的能效。  3、本文提出了基于持久化内存系统特征的轻量级一致性保证技术——NVCheck(Non-Volatile Checkpoint,NVCheck)。NVCheck采用检查点(checkpoint)思想,但只产生元数据的检查点(不需要数据拷贝)减少数据拷贝量。其次,NVCheck在后台执行元数据拷贝,进一步减少应用停止时间。本文采用了多种负载从多种角度评价NVCheck的有效性和敏感性。与当前采用日志方式的持久化内存系统相比,NVCheck最高可提高3.7倍的性能;与当前检查点技术相比,NVCheck最高可提高1.5倍的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针对四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进行研究,设计实现了一个专门用于四足机器人运动仿真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针对四足机器人的建模问题,设计了一种三维几
网络是系统工程的平台,系统工程是网络的应用对象和网络分析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的认识,利用网络配流用户平衡与系统最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网络规划和评价的一个宏观体系。在网
本文根据多个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和经验。并试图将软件工程中一些成功的理念应用于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提出顺序控制设计的模块化思想,并对模块
学位
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任务,它为语音识别、词性标注、信息抽取、自动问答、文本挖掘、机器翻译等众多自然语言处理综合应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中,基于统计的
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传统的C/S结构会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复杂性增加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数据库服务器负载过重、系统维护成本大幅度提高等。分布式组件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
J2EE系统的Web容器、EJB容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窗口,具体负责进行用户的认证和访问授权控制工作.容器的安全性控制是基于安全角色进行的.安全角色可以认为是一组权限的集合标
该文提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以某种方式制造一个通信的汇聚点,然后在该汇聚点有选择的转发、修改或者生成某一个方向的通信内容,以此来影响另一个方向的通信内容,并有选择
论文中给出了针对最短片断算法改进的扩展布尔检索算法,提高了Web搜索引擎的检索精度.论述了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查询翻译模块,以及如何将这个模块结合到搜索引擎中,用以实现跨
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千万亿次时代,这给数值模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性能计算硬件体系架构的现状是,一方面系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计算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