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乃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自然历程。面对临终者,如何使其在临终期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提升临终者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这是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从认识到死亡问题与安乐死的法律冲突后,学者们把追寻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倾注在临终关怀中。我们把与濒死者及其家属在面对与接受死亡时需要照顾需求,称之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对人类的“终极关切”,它是人类生存的底蕴,是人生价值的最终基础,是未来利益提供的动力。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最终导向和终结于人的主体问题。特别是以主体的应该干什么为归宿进行深入研穷.从一种具体问题到具体理论,再上升到一种元理论的研究进路,试图建构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宏伟蓝图,建构临终关怀最基本的道德理论。 遵循这样的理路,本文从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一般问题研究,研究了临终关怀的本体问题,对临终关怀进行道德哲学层面的描述,主要从众多临终关怀的定义中,抽象概括临终关怀新的概念,本文更多地倾向于临终关怀作为一种多科综合的系统。其既是一种教育,又是一种医疗健康体系。并提出了临终关怀的模式,进行了道德哲学层面上的反思和道德意义的追问,提出了临终关怀道德层面的建构--建构一种普适性伦理道德,即临终关怀底线道德。临终关怀底线道德是最基础的社会道德,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态度,这种最基本的道德态度能够普遍地适用到每一个临终者的身上,能够适用到每一个临终者遗属的身上。临终关怀道德,是建立在美德论、道义论、公益论、功利论、价值论、人道主义等道德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以优逝、善终、尊严、不伤害、知情同意、宽容为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范畴。临终关怀道德以公正原则、行善原则、自主原则、最优化原则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来实现临终关怀底线道德规范。临终关怀主体通过对道德规范的评价和选择,实践临终关怀道德规范,使临终关怀行为和事业具有良性的发展。通过对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理论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建构临终关怀底线道德,并且通过临终关怀道德评价和选择两种道德实践方式,使临终关怀一般理论得以论述。 临终关怀事业推进发展与生死观和生命教育有密切联系。中西方生死观是具有差异的,西方人重视死亡,喜欢对死亡进行讨论,如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等等。中国人喜欢讨论活着,如孔子认为“不知生,焉知死”。生死观的差异给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带来了理念上的障碍,使临终关怀没能从理念层面上进行。因此,本文深入探讨生死观的差异,目的在于最终建立一种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新理念,用这种理念来推进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临终关怀生死观念的正确树立,有赖于生死观教育,或者说生命教育,这是践行临终关怀道德的重要方式。通过生命教育的探索,来进一步让人们理解临终关怀,认识到生死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是了解临终关怀的重要方式,让人们明白死亡是一种生命终结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使人能够正确树立生死观,得到生命品质的提升。 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研究,离不开“我该做什么”的追问,尤其面对临终者,伦理实体该如何行为,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使临终者有尊严,活得有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临终关怀中,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伦理实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道德与临终关怀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内在需求家庭道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临终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需要家庭道德来调整。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取向与临终关怀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道德的发展需要社会公德作为支撑,只有社会公德与临终关怀道德的建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整个国家伦理规范的发展。只有伦理实体中不同的主体,严格遵循临终关怀底线道德规范,才能够促进临终者生命的尊严,抚慰活着的人,提升临终者的生命品质,促使临终者人生意义的超越,人生价值的实现。除此之外,医护职业道德与临终关怀也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离不开医护职业,医护职业道德作为调整医护领域的特殊道德,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推进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必须深入探索的。 临终关怀是追寻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它是解决现代人死亡恐惧与死亡无助,提升生命品质的最优方式。本文对临终关怀进行道德哲学研究,旨在通过寻求道德哲学的理论智慧,探索提升生命品质和尊严的方式,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鲁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学巨匠、思想巨人。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他的“立人”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特别在对推翻封建旧伦理秩序和构建
罗蒂把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解释学哲学的某些方法和观念结合起来,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发展出了具有后现代气息的新实用主义理论。无论对传统哲学
“礼”文化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它根源于殷周之际,产生于人们对天人之间,“格于上下”的世界结构的自然哲学认识。在此之后,又历经周公制礼作乐的过程,形成为了极具中国
通过对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与宗教组织四个方面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古梅山峒区域梅山教是历史上本土原始宗教与外来道教相结合的产物,本土与民族特征非常明显。 梅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迁入了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往往从事着社会底层又脏又累的工作。在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
从抗日战争时期以至改革开放时代,黄枬森先生人权思想的孕育、萌生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