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乃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自然历程。面对临终者,如何使其在临终期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提升临终者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这是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从认识到死亡问题与安乐死的法律冲突后,学者们把追寻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倾注在临终关怀中。我们把与濒死者及其家属在面对与接受死亡时需要照顾需求,称之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对人类的“终极关切”,它是人类生存的底蕴,是人生价值的最终基础,是未来利益提供的动力。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最终导向和终结于人的主体问题。特别是以主体的应该干什么为归宿进行深入研穷.从一种具体问题到具体理论,再上升到一种元理论的研究进路,试图建构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宏伟蓝图,建构临终关怀最基本的道德理论。
遵循这样的理路,本文从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一般问题研究,研究了临终关怀的本体问题,对临终关怀进行道德哲学层面的描述,主要从众多临终关怀的定义中,抽象概括临终关怀新的概念,本文更多地倾向于临终关怀作为一种多科综合的系统。其既是一种教育,又是一种医疗健康体系。并提出了临终关怀的模式,进行了道德哲学层面上的反思和道德意义的追问,提出了临终关怀道德层面的建构--建构一种普适性伦理道德,即临终关怀底线道德。临终关怀底线道德是最基础的社会道德,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态度,这种最基本的道德态度能够普遍地适用到每一个临终者的身上,能够适用到每一个临终者遗属的身上。临终关怀道德,是建立在美德论、道义论、公益论、功利论、价值论、人道主义等道德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以优逝、善终、尊严、不伤害、知情同意、宽容为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范畴。临终关怀道德以公正原则、行善原则、自主原则、最优化原则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来实现临终关怀底线道德规范。临终关怀主体通过对道德规范的评价和选择,实践临终关怀道德规范,使临终关怀行为和事业具有良性的发展。通过对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理论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建构临终关怀底线道德,并且通过临终关怀道德评价和选择两种道德实践方式,使临终关怀一般理论得以论述。
临终关怀事业推进发展与生死观和生命教育有密切联系。中西方生死观是具有差异的,西方人重视死亡,喜欢对死亡进行讨论,如苏格拉底认为“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等等。中国人喜欢讨论活着,如孔子认为“不知生,焉知死”。生死观的差异给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带来了理念上的障碍,使临终关怀没能从理念层面上进行。因此,本文深入探讨生死观的差异,目的在于最终建立一种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新理念,用这种理念来推进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临终关怀生死观念的正确树立,有赖于生死观教育,或者说生命教育,这是践行临终关怀道德的重要方式。通过生命教育的探索,来进一步让人们理解临终关怀,认识到生死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是了解临终关怀的重要方式,让人们明白死亡是一种生命终结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使人能够正确树立生死观,得到生命品质的提升。
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研究,离不开“我该做什么”的追问,尤其面对临终者,伦理实体该如何行为,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使临终者有尊严,活得有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临终关怀中,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伦理实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道德与临终关怀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内在需求家庭道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临终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需要家庭道德来调整。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取向与临终关怀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道德的发展需要社会公德作为支撑,只有社会公德与临终关怀道德的建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整个国家伦理规范的发展。只有伦理实体中不同的主体,严格遵循临终关怀底线道德规范,才能够促进临终者生命的尊严,抚慰活着的人,提升临终者的生命品质,促使临终者人生意义的超越,人生价值的实现。除此之外,医护职业道德与临终关怀也具有密切的联系,临终关怀离不开医护职业,医护职业道德作为调整医护领域的特殊道德,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推进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必须深入探索的。
临终关怀是追寻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它是解决现代人死亡恐惧与死亡无助,提升生命品质的最优方式。本文对临终关怀进行道德哲学研究,旨在通过寻求道德哲学的理论智慧,探索提升生命品质和尊严的方式,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