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寺街区历史空间的声景考察及其再现——声景学在旧城更新空间形态塑造中的应用探索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快速发展,历史街区在今天面临着大量的问题,城市的改扩建,导致传统空间的消失速度加剧,一些原本可以遗留下来的元素也随之湮灭。于此同时,传承传统空间特质的探索也需要寻找新的方法,以保留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元素。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的子项目(基金项目名称:唐末成都古城形态及其后世演变过程研究——兼探古城形变机制在当代旧城更新中的作用,项目号:51108380)。   在传统街区的形态塑造中,有对其形态上的模仿、历史文化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留存等等。本文将声音看作承载历史街区文化特质的媒介。借用声景学的观点,即声音能形成特有的空间氛围,造成所谓的“声景”,一个特殊的声景将在经历这个声景空间的人的心理上造成特殊的认知。本文认为历史街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的声景空间,最终定型为一个声景空间体系。经历这样的声景体系将会使街区中的人们产生对该街区的独特认知,激发对该街区的归属感与认同。因而,这个声景空间体系也成为该历史街区特色的组成部分。   本文经过实地调查与实验,认为历史空间的声景系列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再现,在当代重塑历史街区空间特色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但是,再现历史声景空间的方法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的探索,以达到能充分激发今人共鸣的程度。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更新,应当立足当代,持一种延续和发展的态度,需要去粗存精,升华提炼,适合当代人的新需要。本文研究方法是首先找出大慈寺街区历史上的声音,从中进行声音的整理和筛选,。然后根据大慈寺街区的历史空间状态,从史料中查阅分析寻找出大慈寺街区在古代的声景状态,试图得出大慈寺街区历史空间中的声景特征。接下来,利用当代的类似声音进行声音替代尝试。最后,通过一个声景空间还原设计建议,将物理声响、历史空间声景体系运用其中,期望以此达到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延续大慈寺街区文化特质的目的。   本文从声景角度对历史街区进行的研究,着重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一个实验性的实践过程。实验的结果在现阶段还显得粗略,留待今后改进。
其他文献
现实社会中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发展使全球的信息交流和文化渗透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影响着城市形态和整体风貌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如何在这种大趋势下寻求和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风格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骨架,不仅是城市区域内部的连接线,更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之一,同时反映了城市的
随着城市景观建设的深入探索,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资源对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尤其是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价值体现。作为城市文化资源表达的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公共生活方式。消费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以消费为主题的商业街区的兴起。近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国外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涌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经济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城市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场已经成为集交往、娱乐、休闲、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山地城市由于地势起伏,高差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司法体制转型的进程加快,其司法形象也得到更新,作为物化的司法精神象征——法院建筑必将紧随其后做出回应。然而,目前我国法院建筑首要面临的便
我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公交出行,地铁枢纽站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停车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新建或改建地铁枢纽站的地下停车场库提供
长期以来,重庆地下空间发展受早期人防工程的制约,空间形态单一,散点分布,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对空间产生了迫切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是现有的主要商业建筑类型之一。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刚出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曾一度被冠以“资本主义苗头”的称号而没
建筑表皮材料是当今建筑界关注的热点。表皮材料之于建筑师,犹如画家手中的颜料,作曲家笔下的音符,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基础,可以说,建筑表皮材料是建筑形式、文化特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