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施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的两种早期康复治疗,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的要求,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的层次,定期进行临床和放射学评定,通过两种康复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的比较,探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科学的早期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①临床资料从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实施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早期负重组:术后大约2周后达到完全负重,要求患者使用手杖或单拐6周以上.晚期负重组:术后六周内踮脚负重或负重不超过体重的10%,术后6周开始渐进性负重,12周完全负重.两组患者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术前术后均予以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分为术前阶段和术后阶段,治疗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转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心理指导以及积极控制全身合并症等.②临床评定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记录术后步行开始的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获得独立步行(借助助行架或拐杖)的天数,记录有无跛行、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周测量患髋外展肌力以及患髋被动后伸、外展活动度.分别于术前、术后12周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及WOMAC量表(The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对入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术后12周时采用SF-36量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Health Survey)进行生存质量评定.③放射学评定术前测量股骨皮质指数和CC值以反映股骨质量.分别于术后3~5天内、12周复查骨盆正位片以及患侧股骨中上段正侧(斜)位片,测量两组的假体柄髓腔内充填率、髋臼的外倾角,动态观察假体骨结合情况,以及观察有无合并症等.④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设P<0.05水平为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