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根际微生态的作用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开展黄土高原生态退化区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及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AM真菌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以及AM真菌对刺槐的接种效应研究,旨在揭示AM真菌对刺槐根际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为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得出以下结果:(1)不同树龄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8a、15a、23a和30a刺槐人工林,随着树龄的增加,根际微生物总量及活性(AWCD值)增大;碳源代谢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指数(H)逐渐增加,23a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逐渐降低。8a次生林在根际微生物量及功能多样性均高于同龄人工林。随着树龄增大碳源利用程度增加,糖类始终是各林地的优势利用碳源。刺槐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树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次生林优于同龄人工林,在碳源利用上表现为与树龄更长的人工林相近。(2) AM真菌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8a、15a、23a和30a刺槐人工林,随着树龄的增加,菌根侵染率及孢子密度均先增加后降低,但两者变化趋势及幅度并不保持一致。8a次生林菌根侵染率及孢子密度均较高。不同刺槐林菌根侵染率与根瘤数显著正相关(r=0.927, P<0.05),AM真菌对磷素吸收与根瘤菌固氮发生协同作用,培肥土壤的同时促进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8-15a刺槐人工林AM真菌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关系密切,表现为根际微生物总量、碳源代谢丰富度指数(S)、Shannon指数(H)与菌根侵染率(r=0.869, 0.975, 0.929)及孢子密度(r=0.955, 0.999, 0.987)正相关,反映出AM真菌对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数量上及功能多样性上的正效应;23-30a刺槐人工林AM真菌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关系复杂,表现为23a人工林在菌根侵染率、孢子密度、微生物碳源代谢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H)上均高于30a人工林,但根际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AWCD值)却低于30a人工林。(3) AM真菌对刺槐的接种效应AM真菌能够通过提高刺槐根系活力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改变根系质膜透性、增加根际微生物量、提高土壤酶活性等方式,活化土壤养分,促进刺槐生长。在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上G. mosseae处理与G. constrictum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根系活力及植株生物量上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AM真菌对刺槐的促生效应是一个地上与地下部分协同的综合效应,AM真菌之间的接种效应存在差异,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适树、适菌”的选择,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其他文献
我不喜欢那座桥.rn桥修得很高,很窄.让我想起从前森林中古老而枯瘦的蔓.从家到镇上要经过那座桥,爬上去很费力.雨后青苔上桥,脚下滑;夏季烈日上桥,头顶骄阳;冬日寒风上桥,身
期刊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品茶,记住的是清茶入口后的清香滋味,但我更难忘的却是品完浓茶后口中的味道.rn犹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燥热的午后,刺眼的阳光照在仍是一片空白的数学作业本上,
期刊
遥不可及的星云如风般划过夜空,留下碎钻似的光点;野蛮生长的柏树仿佛炽焰,汹涌着摇摆到钴蓝色的天际;月亮弯成橘黄的船,照亮了教堂的尖顶,温柔的月光和着尘埃落在了人们的睡
期刊
本文采用较先进的菌物学分类技术,从形态解剖、个体发育、生态及地理分布、性状培养等方面,对生长在石栎属植物上的斑痣盘菌科中一些种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同时采用ISSR技
岁月的长河中,画家扮演着旅人的角色,他们把世间美好的事物用画作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成就了一代代人对美的向往.诸多画作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米莱斯的《盲女》.
期刊
以植被现地调查数据、2000-2006年多期卫星数据和输水后地表水、地下水定位监测数据为信息源,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区植被主要分布区(英苏一
亲爱的卡米尔:rn见字如面.rn又是一年秋风起,院子里积攒的落叶提醒着我,你已经离开我一年了.rn今天整理画室时,我不小心翻到《撑洋伞的女人》.还记得吗?那天天气晴好,我们一
期刊
本文以沈阳典型城市森林类型为试验区,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采用自然条件下离体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常用灌木树种光合与蒸腾生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
或许你同我一样,总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rn《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打破传统文化的刻板形象,以竞
期刊
回返的艺术史从1980年代未的《神之棋》至今,许江的创作形态经历了一场反向的发展过程:从空间回到架上,由观念重返绘画——他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个人的回溯的艺术史。这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