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而且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信息公开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职能转型下需要将公共政策以“公开”为目标,转向送达相关利益者为目标深入推进。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科层制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对公共政策传播的两条主要路径:组织传播下的“公开”与大众传播下的“送达”进行理论的比较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公共政策传播的内容上主题多样,在发布主体上涵盖各级党政部门,在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上多样,在地铁空间中公益广告的覆盖率较高。党政部门将地铁空间这一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平台是由于其不同于相对严
肃的权威空间,欲通过公益广告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达到公共政策传播对公众产生情感与行为上改变的效果,实现公共政策的送达。但是目前其传播公共政策的效果还只是停留在公众大致知晓的层面,公共政策的送达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政府部门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公文式”的传播渠道,以科层制的“公开式”组织传播路径对政策信息进行传播的失效:一是党政机关的双重角色导致了“公文式”的传播,二是组织传播的法理型权威在大众传播环境的失效,三是科层制等级化反馈流程缺乏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四是组织内制度与组织外制度缺乏有效衔接。改变科层制下的“公开式”的传播路径转向“送达式”的传播路径是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根本。这就需要由单一的党政部门主体转向多元的参与主体,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动力,实现传播流程的开放与循环以及完善公共政策的传播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职责,从而达到公共政策传播路径由组织传播的“公开”转向大众传播的“送达”。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科层制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对公共政策传播的两条主要路径:组织传播下的“公开”与大众传播下的“送达”进行理论的比较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地铁公益广告在公共政策传播的内容上主题多样,在发布主体上涵盖各级党政部门,在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上多样,在地铁空间中公益广告的覆盖率较高。党政部门将地铁空间这一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平台是由于其不同于相对严
肃的权威空间,欲通过公益广告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达到公共政策传播对公众产生情感与行为上改变的效果,实现公共政策的送达。但是目前其传播公共政策的效果还只是停留在公众大致知晓的层面,公共政策的送达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政府部门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公文式”的传播渠道,以科层制的“公开式”组织传播路径对政策信息进行传播的失效:一是党政机关的双重角色导致了“公文式”的传播,二是组织传播的法理型权威在大众传播环境的失效,三是科层制等级化反馈流程缺乏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四是组织内制度与组织外制度缺乏有效衔接。改变科层制下的“公开式”的传播路径转向“送达式”的传播路径是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根本。这就需要由单一的党政部门主体转向多元的参与主体,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动力,实现传播流程的开放与循环以及完善公共政策的传播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职责,从而达到公共政策传播路径由组织传播的“公开”转向大众传播的“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