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合并肢体障碍的疗效。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结合中风后郁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在卒中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使达到患者减轻抑郁的程度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的目的。导师在反复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后,发现众多国内文献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针刺方法能够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症状以及肢体功能的恢复,但针因刺手法,辨证分型等并不统一,也缺乏临床大样本的试验研究,可重复操作性差,很难有说服力。而国外的文献中从以往的否认针灸在中风康复上的作用上,转为提出各种针灸治疗偏瘫的假说。方法: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如果只在区分针刺与非针刺的基础上,不考虑其针刺方法,手法,在性别,年龄,病位,病性,中医证型等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来观察140名中风后抑郁处于中风后恢复期第3-6个月-即抑郁状况最重的时间段的住院患者,在常规卒中的治疗下,给予针刺治疗;和在外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26名同等条件的非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以及第3个月末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运动功能自评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以显示患者在的情绪改善和肢体恢复状况,从而评价针刺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组内比较中,针刺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各量表表评分之间比较,(P<O.05),说明针刺治疗都有效。非针刺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BI.NIHSS.SSQOL的治疗不明显,MAS治疗有效(P<0.01)。非针刺组在比较随访时和治疗前后,BI和SS-QOL治疗不明显,MAS(P<0.01)和NIHSS(P<0.05)的治疗明显,这说明基础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远期神经缺损状况,但不能有效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而针刺治疗可全面提高患者的恢复能力。针刺组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症状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非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治疗后和随访后的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活动能力(BI)评分和运动功能(MAS)评价改善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比基础疗法更能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合并肢体障碍的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并且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