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杀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e)二龄幼虫为靶标,以前期筛选出的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菌株保存号:CGMCC No.15245)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活菌液、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并与阿维菌素和噻唑膦混配,以期达到协同增效和降低化学农药使用的目的,为田间防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对ZZ-9菌株发酵液中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分离与分析,并测定其杀线活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活菌液与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均有一定毒杀作用,且浓度越大杀线效果越好,二者原液处理过的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5.26%和69.84%。发酵滤液与阿维菌素溶液以不同比例混配后对二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均强于单一使用阿维菌素或单一使用发酵滤液,且发酵滤液比例越高、阿维菌素溶液浓度越大,杀线效果越好。当发酵滤液与阿维菌素溶液(浓度为1.0μg·mL-1)以3:1比例混配处理120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5.71%,LC50=0.3247μg·mL-1。与化学药剂噻唑膦以不同比例混配时,杀线效果随噻唑膦溶液浓度增大而提高,随发酵滤液比例增大而降低。当发酵滤液与噻唑膦溶液(浓度为1.0μg·mL-1)以1:1比例混配处理120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76%,LC50=0.1072μg·mL-1。2.对ZZ-9菌株发酵液进行离心、滤膜过滤、萃取和旋转蒸发,获得棕褐色膏状具有刺激性气味的ZZ-9菌株杀线活性粗提物,当浓度为5.0 mg·mL-1处理24 h时,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6.67%,LC50=1.2489 mg·mL-1。对粗提物进行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得到具有杀线活性的组分ZZ-9-3,对ZZ-9-3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图谱分析,结果结合红外光图谱分析和核磁图谱分析确定组分ZZ-9-3的化学组成,通过杀线测试确定具有杀线活性的物质为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三种化合物。3.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均具有一定杀线活性,且杀线效果均随浓度增大而提高。其中磷酸三丁酯效果最好,当浓度为5.0 mg·mL-1时,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1.6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次之,校正死亡率为73.33%;环(亮氨酸-亮氨酸)二肽对二龄幼虫表现为低毒杀作用,校正死亡率仅为38.33%。将杀线效果较好的磷酸三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按1:1混合,混配后杀线效果较单一使用略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校正死亡率为85.00%。
其他文献
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是重要的采后病原真菌,可引起温带水果的青霉病及粉霉病。这两种病原除导致严重的采后损失外,还会在果实体内产生对人畜健康有害的真菌毒素。本文以‘元帅’、‘国光’和‘富士’三个品种苹果果实为试材,研究P.expansum和T.roseum接种对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评价果实接
陇中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从降水-土壤水-作物水(三水)转化的角度去探索保护性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本研究依托2001年建立在陇中旱农区的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该试验共6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
在生物进化的进程当中,除了竞争,合作无处不在。合作既存在于低等生物,也存在于高等生物。但是,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合作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为合作行为会使我们合作的对象获得更高的适应性,而自己的适应性将会被降低。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帮助竞争对手提高其适应性?合作与利己主义背道而驰,合作、无私、利他主义究竟是如何出现并维持的?这一难题引起了来自诸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经典的解释理论如“亲缘选
鹳榆止泻散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兽医学理论拟定的中药复方,由老鹳草、地榆、苦豆草、甘草等组成,用于防治畜禽湿热泄泻效果确实。大肠杆菌病是畜禽养殖中的常见传染病,可降低畜禽生产性能甚至导致畜禽大量死亡,给畜禽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检测鹳榆止泻散体外抗菌活性,然后通过建立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并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鹳榆止泻散煎剂对其进行治疗,以探讨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为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辐射边缘的高寒地区,是这些区域主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广泛用于饲草饲料、食品和酿造等。本研究在明确青稞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发病症状、危害程度、病原种类以及青稞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基础上,重点以优势病原菌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为研究对象,以抗病
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的DNA病毒,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干疾病的主要原因,与呼吸道疾病和猪繁殖障碍密切相关,能够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临床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研究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为阐明PCV3免疫抑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PCV3防控提供新
本研究以来源于深绿木霉T2发酵液的蛋白质提取物TraT2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离体、活体生物测定和RT-qPCR方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明确了TraT2A的抑菌活性及诱导抗病活性、优化了TraT2A诱导抗病条件,初步探明了其诱导抗病机理,研究结果对指导TraT2A蛋白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制剂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结果表明:
犏牛是牦牛(Bosgrunniens)与黄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犏牛生产性能上优于牦牛,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目前关于犏牛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分子机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4-5岁犏牛(娟姗牛♂×甘南牦牛♀)和牦牛(甘南牦牛♂×甘南牦牛♀)各三头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犏牛皮下脂肪(DF)和背最长肌组织(DM),牦牛皮下脂肪(YF)和背最长肌组织(Y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全世界小麦主产区均有分布,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存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健康等弊端。因此,开发高效安全和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型杀线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T6菌株和禾谷孢囊线虫作为试
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严重影响我国苹果的生产。目前,国内外对于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杀菌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但是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带来了果实质量下降和有害物质超标,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治技术,是目前替代化学农药的一种有效措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通过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