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鸣是在无电刺激或外界声源的情况下机体所感知的一种声音。其发病率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中国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然而耳鸣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不清楚,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水杨酸钠(SS)诱导大鼠耳鸣模型的建立,人们对耳鸣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诱导耳鸣动物模型所使用的SS剂量普遍比较高,容易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模拟耳鸣。SS诱导耳鸣的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称听神经(外周听觉系统,PAS)在SS致耳鸣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有报道称中枢听觉系统(CAS)发挥了主要作用。本研究先使大鼠产生“出现声音-开始饮水;停止声音-停止饮水”的条件反射,然后用双侧听神经切除术(BANS)的方法将PAS和CAS在SS致耳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分开研究,进一步探讨两者在SS致耳鸣过程中的重要性。目的1)建立低剂量SS诱导大鼠耳鸣的模型2)探讨SS诱导大鼠耳鸣的机制,即PAS和CAS在SS诱导耳鸣中的作用。方法1)在实验一中,10只大鼠在形成“出现声音-开始饮水;停止声音-停止饮水”的条件反射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i.p.)10%SS120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2小时后通过观察两组大鼠的饮水抑制率R值、饮水量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确保实验组大鼠的高R值是因为SS诱导的耳鸣作用所致而不是由于大鼠口渴和听力下降所引起。2)在实验二中,3只大鼠用来检测BANS手术本身对大鼠饮水的影响,排除手术本身因为可能产生耳鸣而对SS作用的影响。3)在实验三中,7只大鼠和实验1中的10只大鼠(间隔至少1周)在形成条件反射后,行BANS后给予SS检测其对大鼠饮水的影响。结果1)在实验一中,实验组大鼠在给予10%SS120mg/kg后3天的饮水抑制率R值较对照组升高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SS作用3天内实验组大鼠的饮水量较对照组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听力在给予SS后无改变。2)在实验二中,3只大鼠双耳听阈在短声和短纯音时分别大于90dB SPL和68dB SPL。术后连续4天大鼠每天的饮水次数、饮水量、总测试阶段(共15分钟,含四个测试阶段)内4个R值的平均值(R总)和总测试阶段的第1个测试阶段R值的平均值(R1)较术前均无显著性统计差异;术后2天大鼠每天的饮水潜伏期较术前无显著性统计差异。3)在实验三中,基线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术后第1天的饮水量较术前显著性降低;术后4天内对照组和基线组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饮水次数、饮水量和R总无显著性统计差异;术后两天对照组和基线组的R1无显著性统计差异,但对照组的R1较实验组显著性降低;术后2天对照组和基线组的饮水潜伏期无显著性统计差异,但对照组的饮水潜伏期较实验组显著性增高;术后前2天实验一的对照组R1较实验三无显著性统计差异,但术后第1天实验一的实验组R1较实验三显著增高;术后前2天实验一和实验三的对照组的饮水潜伏期无显著性统计差异,但术后第1天实验一的实验组的饮水潜伏期较实验三显著降低。结论1)在实验一中,实验组大鼠在给予10%SS120mg/kg后产生了持续3天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的R值,而实验组大鼠的饮水量较对照组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的听力在给予SS后无变化,说明实验组大鼠显著升高的R值是因为大鼠产生了耳鸣所致。2)在实验二中,3只大鼠在成功BANS术后4天饮水次数、饮水量、R总和R1较术前均无显著性统计差异;术后2天大鼠的饮水潜伏期较术前无显著性统计差异。这些结果说明BANS在术后至少2天内无耳鸣行为表现。3)在实验三中,饮水次数、饮水量和R总三个指标均不能明确显示出SS对BANS后大鼠的行为影响。术后两天对照组的R1较实验组显著性降低而饮水潜伏期较实验组显著性增高;术后第1天实验一的实验组R1较实验三显著增高;术后第1天实验一的实验组的饮水潜伏期较实验三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PAS和CAS在SS致耳鸣过程中均发挥了作用,但是PAS发挥了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