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又不乏困惑的时代,人民在享受物质财富、迅捷、便利生活的同时,对医疗服务、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要求也同步增加,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专业职业开始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岗位职能设置不清,角色服务存在偏差,医务社工面临更多的挑战,而辨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总结国内学者研究的医务社工的角色,具有广泛集合的特点,主要有协调医患关系的沟通者、给病患提供信息的咨询者、开导病人情绪的疏导者,以及寻求社会资源的联系者等。本文着重通过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行为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为支撑,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偏差与重构为主要研究内容,借助R医院6-12岁的白血病患儿开展的服务项目,分析医务社会工作者产生角色偏差的表现和原因,由此提出医务社工在特定服务领域下的角色重构模式。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论”,7-12岁的儿童是学习技能,培养勤奋、自信的最佳年龄,对以后的角色行为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这一年龄段的白血病患儿,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内心恐惧、情绪反感,中断学习生活导致心理自卑,高昂天价的医药费导致家庭债台累累,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下,通过基础理论和个案资料相结合开展角色服务活动,解疑答惑,帮助并满足患儿及家庭的生活、心理和物质需求。但是在具体的角色服务实践过程中,从个体层面上讲,医务社工个人的素质有高低,专业水平能力有大小,访谈对象个体需求有差异;从社会医疗结构上看,各医院引进医务社工的层次不同,缺乏专业的方法技巧,同时医院内部岗位设置模糊不清等;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的顶层制度设计概念中,缺少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政策性支撑和制度性补充,所以医务社工不可能完全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角色进行扮演,总会产生一定距离的角色偏差,影响服务效果。儿童在成长时期承担未知的风险,有患白血病的、有自闭症的、有孤儿、有遭遇家庭暴力的等等,不同的儿童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不能就理论上的医务社工角色泛泛而谈,应有其特殊针对性。因此本文研究最后从医务社工、患者家属、社会医疗机构、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多管齐下,完善医务社工制度,提出针对白血病患儿的可操作性的角色重构,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探索一套系统的、专业的角色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