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女性主义理论为电影批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性别视角,但由于西方的女权理论植根于欧洲,第三世界中的女性主体本身受“本土夫权制与帝国主义的双重殖民压制”且与本土的民族启蒙运动相联系,对于电影中的女性研究往往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参系,将研究的重心置于女性的性别差异、女性欲望等要素来解构“菲勒斯逻各斯”(男权主义)。而中国电影理论则将第四代男性导演的文本一律笼统地视作男权主义作品去研究,忽略了以女性形象为参照去解读男性文本中构建的女性道德、文化意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第四代导演的文化困境。本文将对第四代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并反驳将第四代完全界定为“其在电影语言、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性等多重因素的二律背反性”的观点。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不只是因为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在第四代全部作品中占据72.3%,更是因为女性在这些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内在深层的文化理念嬗变。在第四代导演创作题材中,女性形象地设置完全涵盖与揭示着第四代导演内在的身份特征、政治观念与性的置换、创作三个分期中的文化意识的转变之轨。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来阐释第四代电影导演掩盖在叙事视角、性别身份、题材类型中的文化困境以及由此而产生创作观念的转变。本文有三个显著理论创新点:一、首次比较系统的用女性主义理论对第四代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划分归类,并结合中国本土化语境研究女性的传统道德意义、与启蒙相结合并由男性参与的女性文化意义;二、结合着80年代特定的文化背景、电影的文化制度,女性形象研究以驳斥那种所谓将第四代完全界定为“其在电影语言、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性等多重因素的二律背反性”的观念,并着重探讨“文革与封建文化类型”、“个体青春回顾类型”“社会改革时期类型”三段时间中女性形象的深层意义,以此探究第四代导演文化创作观念的嬗变。三、本文通过借鉴女性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和叙事学中的相关理论来阐释第四代导演中的女性形象,并由此概括出女性在从封建/文革题材中潜在意识形态话语、在个体青春回顾的历史剥夺与欲望匮乏的叙事特性、社会改革题材中的对城市文明的追求的深层含义,阐述出第四代导演创作观念的转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