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微血管密度与P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lik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关子宫内膜癌转移及患者预后的研究依然是内膜癌基础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表明MVD、P53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实验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P53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旨在探讨MVD及P5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转移、预后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47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在低倍镜下选择内皮细胞染色最多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计数这一区域的血管个数,记录每高倍视野的血管数作为MVD。同时检测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取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为对照组。 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的MVD值与P53蛋白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MVD与子宫内膜癌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有关(P<0.01,P<0.05);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P<0.05);MVD与P53之间有相关性(P<0.05);两者均为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COX模型多因素分析,P53的相对危险度大于MVD。 结论:(1)MVD及P53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是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重要依据。(2)MVD与P53明显相关,提示突变型P53促进肿瘤进展的另一机制可能与刺激肿瘤血管生成有关。(3)MVD及P53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联合检测MVD与P53蛋白表达,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目的:采用常规MRI与31PMRS结合的方法研究骨及软组织肿块的形态学及磷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变化,探讨常规MRI与31PMRS对骨及软组织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SiemensSonat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健康志愿者和42例骨及软组织肿块患者分别行常规MRI与31PMRS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MRI检查序列包括:横断位、冠状位或矢状位SE序列T1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