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晚清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之一,是翻译西洋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他翻译的作品引入了西方的文学新思想和新的创作手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许多翻译家和学者都曾撰文评述过林纾和他的翻译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分析。结果,以往的这些评论文章都批评晚清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晚清的翻译家总爱随意改变原文。另外,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领域里有一种不正确的倾向,即:人们一向认为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实际中运用,满足于对翻译作出规定性的结论,而过于注重实用就使人们不太注意翻译的文化历史价值。因此,对林纾的翻译需要通过一种更加成熟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只有在一种更加先进的理论框架中,即关注译本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讨论译本存在的合理性,才能使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深入下去。本文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并试图结合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搭建探讨林纾翻译的框架。以源语文本作为品评译作标准的研究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因为它的解释力相当有限,而且容易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结论片面。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使我们可以把视线投入宿语文化中,摆脱简单的译文原文的对比阅读。又由于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使我们可以将林纾的翻译与它所处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文章利用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从三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林译《块肉余生述》进行考察,其中原发型规范和原初型规范试图宏观地把握翻译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操作规范则微观地但却直观地反映了规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其中体现添加、省略、删节和改动等不同翻译策略的翻译实例,重点阐述了译语社会的文学、文化、政治、社会时局等众多非语言因素对林纾翻译活动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林纾翻译的描述研究,我们认为林纾的翻译限制于、又反作用于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林纾的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翻译规范,而且在整个小说翻译的发展过程中,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规范,又突破了规范,并促成了新的翻译规范的形成,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理应有相应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