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其中尤为多发典型的是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仅2017年,我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总数就已高达2486件,较上一年度大幅度增加;2018年经媒体公开过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经统计已有48起,这些数据都直观地体现了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严重态势。在此形势之下,校园欺凌的预防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将从情境预防理论切入,着重从中小学校园欺凌案例中分析情境因素,探索出具体的情境预防措施,以期实现预防校园欺凌的目的。校园欺凌概念的划定是本文研究情境预防措施的基础。在与校园暴力概念特征的比较之下,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校园欺凌内涵”,明确将校园欺凌的范围划定为中小学校园。通过国内学者七项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查结果以及2017年公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内容发现,目前我国校园欺凌状况较为普遍,发案率较高;欺凌方式中语言欺凌与肢体欺凌仍然占据最高比重。校园欺凌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普遍化的趋势,较强的隐蔽性,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不平等性,新兴网络欺凌行为开始泛滥,性别差异表现较明显以及易产生难以修复的心理伤害。关于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类型划分,本文主要借鉴的是任海涛教授最新提出的“六分法”,具体分为: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性别欺凌、报复型欺凌、网络欺凌。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了社会层面的因素,学校层面的因素,家庭层面的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层面的因素,从这四方面切入,使得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相结合,形成多元立体的成因分析模式。本文开篇对校园欺凌现状和成因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意在为全文建立起特定的背景框架,为后续提出针对性的情境预防建议奠定基础。当下,我国校园欺凌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强有力的预防措施阻止其肆意猖獗。在传统的犯罪预防理论之下,由于司法预防手段的滞后性与社会预防手段费时费力,故而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当下校园欺凌的恶态。但情境预防理论却能够弥补传统理论的缺陷,以其现实可操作性和效果的及时性来遏制校园欺凌的发展势头。同时,在对校园欺凌的现状与成因分析中,能够发现校园欺凌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情境因素特征,与情境预防理论的结合具备了合理性与可行性。除此之外,情境预防理论虽是新兴理论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在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公布的相关文件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应对措施,体现出了一定情境预防理念,这可以说是我国运用情境预防技术的实践操作之一。情境预防理论起源于英国,主要的理论支撑来自于理性选择理论、环境犯罪理论以及日常活动理论。该理论本质是通过改造情境因素,使犯罪难度和风险得以提高,使犯罪收益和借口得以减少,进而最终通过犯罪机会的消减来达成预防目的。罗纳德·克拉克作为情境预防理论的集大成者,将其发展完善至5大类情境预防策略共25种具体情境预防措施,由此为研究校园欺凌情境预防措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设计来源和实用性方案。本文基于对近年来我国典型校园欺凌案例的分析,将校园欺凌的具体情境因素概括为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行为因素、原因因素、条件促进因素,并基于情境预防理论的指导,对校园欺凌的情境预防措施进行合理设想,以求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案。该类措施的制定主要以五大情境预防策略为方向进行规划,即增加犯罪难度、加大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减少犯罪挑衅以及排除犯罪借口。具体方案设想包括以下方面:通过强化标的物,严格控制辅助工具与器械以及基于被害人立场的情境预防措施设计这三方面来增加实行欺凌行为的难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监控手段,减少匿名,扩大监护的方式来加大实行欺凌行为的风险;通过物质和和精神两方面来减少实行欺凌行为的收益;通过缓解学生的挫折和压力,减少外部环境的诱惑和刺激,阻止行为模仿来减少实行欺凌行为的挑衅;通过制定规则、张贴告示、唤醒良知、禁止学生接触毒品和酒精的具体方式来排除实行欺凌行为的借口。由此,形成较为完善的情境预防措施体系,为校园欺凌预防提供良策,早日重现健康阳光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