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流派,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人,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详备的研究与评价。但我们的文学史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踏入诗坛的袁水拍而言,关注还是过于少一些。袁水拍,字光楣,笔名“水拍”取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句“朱旗画轲一百尺,五有长江水拍天”之意。1938年,当中国开始陷于连绵不断的民族战争之中时,年仅22袁光楣开始了他的现代新诗创作。文学史中的他以“马凡陀”的面貌被人所熟知,代表作品是《马凡陀的山歌》,是一个擅长辛辣讽刺的讽刺诗人、山歌诗人。在袁光楣以讽刺诗人“马凡陀”的身份闻名诗坛之前,他还以抒情诗人“袁水拍”存在过,并留下了抒情诗集《人民》《冬天,冬天》《沸腾的岁月》等。但这一部分诗歌却鲜少有人关注,这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袁光楣是十分不利的。同时,袁水拍的抒情诗刻画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整体面貌和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且从新诗写作的尝试方面做出了独有的努力。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作为”马凡陀”的讽刺诗人、山歌作者袁光楣,于他本身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不公平的,于现代诗歌也是留有缺憾的。袁水拍的抒情诗歌数量不多,刨去4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讽刺诗歌,仅有88首诗歌存世,但这为数不多的诗歌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本论文主要从袁水拍诗歌创作的整体历史背景、诗歌创作内容主题、艺术特色三个层面来全方位考量袁水拍三四十年代的抒情诗歌创作,在论文最后会以结语的形式对袁水拍抒情诗的价值进行讨论。首先,袁水拍的抒情诗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的爆发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焦点。另外,从袁水拍的诗歌文献整体来看,他的抒情诗创作实际上是对自己诗歌创作原则的践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抗战的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国诗人们创作理念的改变,而对于袁水拍而言,抗战的爆发贯穿了他整个的诗歌创作生涯,因此,在诗歌内容上无疑也会对此有所呈现。其次,袁水拍的诗歌创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袁水拍的诗歌注重对三十时年代旧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进行描画,描画过程中显露出诗人对当时历史语境的诗性反思。第二,袁水拍的抒情诗十分关注在那个年代里挣扎于战争、政权、生死之间的生命存在,因此在他的抒情诗中出现了一大批遭受磨难的中国人群像。第三,袁水拍将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经历的抗日战争纳入到抒情诗的透视范围中,与当时很多直面抗日战争场面的诗人不同,袁水拍对战争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后遗症进行描绘。第四,袁水拍在创作抒情诗时,是一个心怀天下,更着眼全球的年轻人,他的抒情诗关涉到了许多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抗争与生存,由于历史的限制,袁水拍对世界的关怀实际上也围绕着反法西斯战争展开,着重关注那些在战争中遭受苦难而又积极抗争的民族。再有,袁水拍的抒情诗歌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界熟知的讽刺诗语言简明畅快,这种语言风格在袁水拍一开始进行抒情诗创作时就已经存在。第二,袁水拍的诗歌创建了自己的意象体系,并且从意象的整体勾画方面呈现了独具特色的诗歌画面。第三,抒情诗歌注重个人化的情绪表现,诗歌中经常呈现的是“小我”的形象,但袁水拍的抒情诗却从一而终地关注着整个国家民族和国民整体,塑造了一个心怀天下民众疾苦的“大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论文的最后将袁水拍抒情诗的价值进行了结论式的陈述。纵观袁水拍抒情诗的创作整体面貌,论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对袁水拍的抒情诗歌进行了文学史层面的评价。第一,在新诗的流变过程中,现实主义一直是一支大旗,袁水拍抒情诗就从现实主义的层面进行了探索。诗歌中对于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反思对新诗的现实主义风格进行了深入。第二,袁水拍的抒情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二三十年代的初期白话抒情诗不同,在整个诗坛提出抒情的放逐”之后,袁水拍用诗歌进行了艰难的回应和探索。总体来看,袁水拍抒情诗的创作现实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给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从创作内容上进行对历史的诗性叩问,因此在诗风上具有了特殊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使得袁水拍在新诗的发展史具有了无可替代也不可磨灭的地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