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低剂量容积灌注CT(volume perfusion computertomography, VPCT)随访模式对降低晚期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随访中的CT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初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20例,所有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前行VPCT(80KV,100mAs,TST42s,ISD1sX30+3sX4,总扫描次数为34次)作为基础扫描,按不同总扫描时间(Total scan time,TST)及延迟扫描间隔时间(Inter-scan delay, ISD)设计不同的后处理模式观察肺癌病变血流量(Blood flow, BF)的变化,选择适当的TST与ISD来减少随访时每次VPCT扫描时的总扫描次数,从而降低辐射剂量。20例患者吉非替尼每治疗2周期(6周)后按设定的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进行随访,观察肿瘤BF值的变化,以吉非替尼治疗过程中肿瘤BF值上升为判断病变进展的标准,与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1.1(Response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对照,以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为中期疗效评价指标,观察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评价吉非替尼疗效的作用。 结果:(1)确定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a)总扫描时间不变时,延长延迟扫描间隔时间对肿瘤BF值的影响:TST为42s时,ISD每延长3秒,BF增加8%;b)延迟扫描间隔时间不变时,缩短总扫描时间对肿瘤BF值的影响:ISD为3s时,缩短TST至30秒,BF无明显变化;c)当总扫描时间缩短至30s时,ISD从3s延长至4s,BF无明显变化;d)综合a-c的结果,设定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80KV,100mAs,TST30s,第1s+ISD4sX7,总扫描次数为8次)的辐射剂量为常规模式(80KV,100mAs,TST42s,ISD1sX30+3sX4,总扫描次数为34次)的23.5%(8/34)。 (2)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评价吉非替尼疗效的作用: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测得的PFS(VPCT-PFS)与RECIST标准测得的PFS(RECIST-PFS)有明显正相关(r=0.761,p=0.004),VPCT-PFS短于RECIST-PFS(中位PFS12周VS30周),中位领先时间为18周。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60.0%、83.3%、85.7%及75.0%。 结论:低剂量VPCT随访模式能有效降低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TKI治疗随访中的辐射剂量,并准确判断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