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木本植物群落为主的城市林地系统在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宜居型城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林地系统景观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为城市林地的合理布局及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重庆市都市圈内的林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化程度高、进程快、环境问题突出的主城区为重点研究范围,借助于卫星遥感、GIS等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1:50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针对都市圈山脉形态特征,对现有林地水平分布结构进行分析,并在1:10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通过各类景观指数的计算分析,定量探讨了主城区林地景观结构,进而提出林地景观格局优化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林地系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都市圈范围内有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和桃子荡山6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山脉自然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分为5种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竹林,总面积104017hm~2,占都市圈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上,以常绿针叶林占优势。6条山脉呈绿色带状,每条山脉平均面积达23881hm~2,边界密度小,长宽比数值大,形状指数较大,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2)研究区内主城区林地总面积5385hm~2,林地覆盖率10.4%。其中自然森林面积4402hm~2,占研究区域的8.5%,集中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两条山脉上。林地分为4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以常绿针叶林占优势。从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特点上看,各类林地斑块边界密度较小,形状指数高,破碎化指数较小而面积变异系数较大。从“绿道”角度而言,与主城核心区直接相连接的中梁山东侧和铜锣山西侧,由森林植被构成形成两条“绿道”,面积大,边界密度较大,长宽比数值大,形状极不规则。(3)主城核心区无自然林,林地面积983h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1.9%。借鉴绿地系统分类方法按功能类型将主城核心区林地划分为公园林地、附属林地和其他林地。主城核心区的林地斑块面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山脉林地斑块;总体的边界密度较大,斑块分布的整体性较差;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很大,相对山脉而言,其边界更为复杂;破碎化指数绝对数值较低,但远高于山脉林地;公园林地的分离度最大;林地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低于山脉林地,公园林地的多样性最低;均匀度稍大于山脉林地;核心区所有林地斑块的连接度指数非常小。(4)通过主城区林地系统适宜性分析发现:主城核心区内林地建设适宜用地主要集中在穿越农田或农林混合区的环城主干公路沿线,其次集中在滨河带状分布的狭长地带:渝中区全境、沙坪坝区中心城区基本无其他宜林地,渝北区、江北区尚有较多数量的农田可为林地的规划建设提供可能性,而九龙坡、南坪和巴南三区则有较少的分散耕地适宜造林。(5)在重庆市主城区林地系统景观结构优化内容上,本文从形成环、线、楔、点相结合的林地系统方向出发,分别对环状林地、廊道林地、楔形林地和点状林地的规划提出对策。环状林地由东西两条山脉和南北沿内环高速公路两侧的林带组成,绕主城核心区形成围合状态。结合适宜性分析和现状条件,林带宽度分段设置,变动范围在100-1000m之间。廊道林地的建设重点着眼于长江、嘉陵江沿岸和靠近中梁山、铜锣山的内环高速公路两旁,同时结合各干道旁和小溪河周边。内环高速公路两旁林带宽度每侧为40-200m,其他干道两旁林带宽30-60m;长江、嘉陵江沿岸,用地紧张的地段林带宽度最低每侧在30m以上,而另在一些重要河流两旁林带宽度为20-30m。将中央山脊线规划为楔形林地。结合现有的四个典型楔形林地斑块,在其间规划面积约2-20hm~2的几个小斑块以增加整个山脊线林带的连接度。整个楔形林地规划面积约为128hm~2。规划点状林地共99处,总面积约1865hm~2。其中在渝北、江北、南岸和大渡口四区改造和新建四个面积在100hm~2以上的大型林地斑块,中小型林地斑块均匀分布于各区之中,大中小斑块有机结合,并与主要廊道林地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体系。规划后林地总面积11681hm~2,林地率22.6%,主城核心区林地斑块破碎化指数大为降低,分离度提高,连接度指数也有大幅提升,林地景观的稳定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