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PPA)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田间试验中,该药剂处理后,辣椒、苹果、豇豆等多种作物均表现出叶色浓绿、长势良好等效应。然而,迄今为止,该药剂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限制了对其进一步推广及科学合理使用。鉴于此,本研究以辣椒为供试植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测定苯肽胺酸不同浓度处理对辣椒植株生长生理、逆境生理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明确其对作物的生物学效用,以初步揭示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苯肽胺酸可调控辣椒植株生长。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200.0mg·L-1苯肽胺酸处理在药后第7 d、14 d和21 d,辣椒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55.56%、75.00%和135%;茎粗净增长量分别提高了33.33%、50.00%和25.93%;但叶片总数无显著差异;各调查期,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6.33%~32.28%。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供试浓度(133.3、200.0和266.7 mg·L-1)下,辣椒株高相对生长速率、茎粗净增长量和叶片总数较空白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在200.0 mg·L-1浓度下,叶绿素含量提高了3.60%~14.54%。芸苔素内酯也具有类似效应,其调控作用高于苯肽胺酸。(2)苯肽胺酸可诱导辣椒植株提高抗逆性。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200.0 mg·L-1苯肽胺酸处理后,类黄酮、总酚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58%~47.5%、16.00%~33.33%和3.14%~152.46%,;丙二醛含量下降了13.72%~35.98%;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了27.47%~157.34%和53.85%~115.13%。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200.0 mg·L-1苯肽胺酸处理后,类黄酮、总酚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06%~21.19%、7.42%~16.95%和8.46%~241.26%;丙二醛含量下降了28.58%~52.79%;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了2.31%~9.00%、4.20%~471.72%和34.98%~121.19%。芸苔素内酯也具有类似诱导效应,但在游离脯氨酸及CAT活性方面与苯肽胺酸处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3)提高产量。在200.0 mg·L-1浓度下,苯肽胺酸具有明显增产效应,与空白对照相比,前期产量增加了13.91%;同时苯肽胺酸处理后辣椒果实平均单果重也有变化,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芸苔素内酯增产效应要高于200.0 mg·L-1苯肽胺酸。(4)改善品质。苯肽胺酸处理区(200.0 mg·L-1),辣椒维生素C含量提高28.61%;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2.92%;但可溶性糖与有机酸含量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硝酸盐含量提高了34.97%,但其在辣椒果实中的积累量未超过国家标准。芸苔素内酯在改善品质效应上要优于苯肽胺酸处理。由上述可见,苯肽胺酸对辣椒的生长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可使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激活辣椒植株的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提高抗逆性,并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应。作为一类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苯肽胺酸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