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及阿仑膦酸钠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指标(PINP,骨形成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CTX,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C端肽)及生存质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设立中医常见四种证型间的优势差异比较,发掘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优势,从而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存质量,最终为补肾健脾化瘀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参考和应用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及分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病人共88例,年龄从51岁到93岁,平均年龄69.81岁,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入组病例按简单随机、单盲原则,分为治疗组46例:补肾健脾化瘀中药组、阳性对照组42例:阿仑膦酸钠组,基础治疗一致:钙尔奇D片及罗钙全口服。治疗组经辨证后分为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气滞血瘀型四种中医证型。观察两组病例6个月、12个月后骨密度变化情况,记录3个月及1年骨代谢指标,填写各阶段《生存质量(QUALEFFO-41表)量表》及满意度评价,利用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间疗效差异及中医证型间的优势差异。 结果: (1)临床指标变化:1.两组骨密度、骨代谢及生存质量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腰椎骨密度在6个月、12个月改变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部骨密度改变量在6个月时无差异(P>0.05),12个月时阿仑膦酸钠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3个月时CTX、PINP改变量,12个月时PINP改变量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CTX改变量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生存质量:中药治疗组生存质量在第6个月、12个月分数改变量均明显高于阿仑膦酸钠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1年后,在疼痛改善方面,气滞血瘀组明显优于其余3个组(P<0.05);自理能力上,肾阳虚、脾肾阳虚组优于其余两组;健康观念的提升,以脾肾阳虚型为优(P<0.05);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型在精神状态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脾肾阳虚组(P<0.05);生存质量总体疗效脾肾阳虚、肾阳虚及气滞血瘀型优于肝肾阴虚型(P<0.05)。 (3)满意度: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满意度对比总体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73.91%的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满意度64.29%。 结论: 1.补肾健脾化瘀中药与阿仑膦酸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均取得阶段性疗效,两组均能够有效地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保持适度的骨转换,调节平衡骨代谢。2.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缓解症状方面,中药辨证相比阿仑膦酸钠治疗,更具有优越性。3.补肾健脾化瘀法辨证施治,能改善机体脏腑整体功能,以补肾健脾、改善微循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