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汲取和融会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共162篇文章。文章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汇聚成编于西汉时期。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逐步成编,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框架,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理论的形成对临床实践起到了不容置疑的指导作用。但是,自汉代至唐代,先后虽有南朝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唐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中期王冰的《素问》次注等专门研究《内经》的精深著作,但《内经》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相对淡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临床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出现了大量的方书。北宋时期,重视医学,特别是重视医学理论的梳理。政府曾先后四次校正颁行《素问》,特别是宋嘉祐二年掌禹锡、林亿等校正的《素问》得到广泛的传播。宋元祐八年春,高丽献上《黄帝针经》,略校后少量发行。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并附以校勘和音释刊行。除此以外,宋代研究《内经》的专著存世稀少,大都已经亡佚。因此搜集、研究宋代医家的《内经》散论,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亦弥补了现代《内经》研究的缺憾。基于此,基本通读了宋代医家的著作,对19位医家的20部著作进行了摘录。共摘录300条论述,涉及到《素问》篇目51篇,经文188条;《灵枢》篇目18篇,经文28条。所摘录内容着眼于在语言词语上直接标引《内经》语句的医家论述,并按照《内经》的目次做了编排整理。完成了宋代医家《内经》散论辑录本,并对其学术价值做一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深入阐释了《内经》的医学理论。由于语言文字的古今之别,加之《内经》文章简奥,给后人学习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宋代医家在学习研究《内经》的过程中,对《内经》的医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宋代医家对《内经》的医理阐释范围广泛,从生理、病因、病机到诊法、治法、针灸法等诸多方面,凡《内经》所及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而且阐释大多是深入而详尽的。其二,发挥铺衍中创立新说。宋代医家深悟《内经》经旨,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对经义铺衍发挥,大胆创立新的学说理论,有力的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其三,以《内经》指导临床实践。宋代医家殚精竭虑,阐释《内经》的医学理论,并有所发挥,有所创新。他们研究《内经》的显著特点,就是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发挥。其四,补充了《内经》所涉病证的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及方药。《内经》偏重于理论建设,对病证论述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治疗方药的记载,仅列十三方,且组方简单。宋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此做了大量的补充,其中《圣济总录》成就最为显著。其五,所引经文有助于《内经》的校勘。宋代医家对《内经》经文的校勘,词义的训诂,几乎没有涉及。但是,宋代医家著述中引用的经文,可以做为《内经》校勘的参考依据。但是宋代医家引文粗引、意引甚多,且多数医家不论引用《内经》、《难经》等哪部经典,均写作“经云”、“经曰”。鉴于此,要慎用宋代医家引文校勘经文。其六,补王注之缺,详王注之略,纠王注之非。王冰次注的《素问》成就卓著,贡献巨大,但亦有不足之处。宋代医家的散论,完善并促进了对《素问》经旨的正确理解与传播。宋代医家的著述中也有对《内经》经义理解有误之处,但这正反映出医学理论的发展是渐次进行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