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地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助称谓语更加明确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称谓语又作为礼貌用语的一部分,近年来,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以及语言分析学等学科中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论文借鉴中日两国称谓语的研究成果,分四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词汇构造和文化语言学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观点出发,并以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背景,通过例句、图表,对中日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特点及功能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研究。第一章,介绍了以往中日称谓语的先行研究第二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语称谓语的用法和借用方式进行分析。即汉语称谓语以父系为中心,有辈分上下、父系和母系之分,甚至还有性别之分。父亲的父母称为“爷爷”、“奶奶”;母亲的父母称为“外公”、“外婆”。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其称谓前附加上“堂”字;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其称谓前附加上“表”字。兄弟的孩子称为“侄子∕侄女”;姐妹的孩子称为“外甥∕外甥女”。再者,在中国的家庭中,称谓对方时完全是以大人自身为中心。在称谓的借用当中,称谓朋友和年幼者时,直呼其名或者在其姓前加上“小”如“小李”;称谓年长者时在其姓前加“老”如“老李”。称谓关系疏远者,称其“同志”或者添加在其姓后如“李同志”。汉语的代名词分为第一人称代名词“我”;第二人称代名词“你”和“您”;第三人称代名词“他”和“她”这三种形式。总之,汉语称谓语是按照对方和自己的辈分差异、年龄差异来称谓的。第三章,对日语称谓语的用法和借用方式进行分析。与汉语相比,日语称谓语使用范围很窄。没有父系、母系和性别之分。但其称谓以直系亲属为中心,欠缺旁系亲属称谓。在日语中,不论男方还是女方的父母、一律称为「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也是一律称为「おじさん」、「おばさん」。「おじさん」是指家族中与父母同辈而比父亲年长或年轻的男性;「おばさん」是指家族中与父母同辈而比母亲年长或年轻的女性。再者,日本家庭中,称谓的方式是以家中最年少者为基准。在称谓语的借用当中,最常用的社会称谓的结尾词是「さま」「さん」「くん」,「くん」和「さん」是男女称谓的性别差异。「さま」用于程度高的敬称当中。日语的代名词也分为第一人称代名词「わたし」、「おれ」、「ぼく」;第二人称代名词「あなた」、「きみ」、「おまえ」;第三人称代名词「彼」和「彼女」这三种形式。总之,日语称谓语是按照对方的性别、年龄的差别来称谓的。第四章,通过中日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中日称谓语之不同之处。并从中日的上下意识、内外意识以及男尊女卑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汉语称谓语强调辈分、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并且,分为血亲和姻亲。日语称谓语同样也强调辈分、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但是,没有汉语那么严格,也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别。汉语的亲属名称有年龄的顺序,即在其亲属名称前加上“大、二、三、四————老(小)”等。日语则不同。在跟他人交谈中提及自己的家人时,汉语就会在称谓语前附加上“我”“你”“您”“他(她)”这类代名词。日语则不用附加代名词,但是,必须要加「おじいさん」、「おばさん」、「おかあさん」、「おにいさん」的「お」字作为接尾词等表示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