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增长乏力的态势,中国政府为此实施了一系列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包括发行国债、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力度之大,手段之多,调整之频繁,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些政策的效应如何,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当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宏观统计数据为依据,以宏观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为工具,对中国近年来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制定、实施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手段的实施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测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与贡献,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和调整,对政策工具的运用和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两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等,提出对策与建议。本论文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强调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有机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成果既为宏观调控的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又对经济政策学的理论体系起到了丰富发展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二是对我国1998 年以来扩大内需所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系统地实证分析和评价。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第1—2 章。第1 章主要是叙述论文写作目的、方式和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第2 章是阐述财政货币政策的有关基本理论问题,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铺垫。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影响因素、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以及中外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践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第3—4 章,主要阐述经济政策效应及其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3 章是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评价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经济政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