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聚苯胺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热点。其导电机制既不同于金属,又不同于无机半导体,他的载流子是由非线性激发态的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等构成。在理论研究方面,人们先后提出了Ginder-Epstein(GE)模型和Baranowski-Büttner-Voit (BBV)模型,但是BBV模型是在紧束缚近似下得到的,仅考虑了电子在最近邻格点间的跳跃,而实际的单条分子链,构成主链的氮原子呈“锯齿”状分布,使主链呈平面型,次近邻氮原子的波函数存在交叠的可能性,这就使次近邻原子间的电子跳跃成为可能。本文从BBV模型出发并加以修正,以聚苯胺的完全氧化态PNB (pernigraniline-base)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不同强度的次近邻电子跳跃对PNB孤子激发态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次近邻电子跳跃作用下的PNB极化子激发态进行了研究。首先,在BBV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次近邻电子跳跃对PNB聚合物中负电孤子和正电孤子能级结构、晶格位形及电荷密度分布的影响。我们发现,逐渐增强的次近邻作用可使两类孤子导带宽度变小,价带宽度变大,电子的跃迁能逐渐增大;孤子的宽度基本不变;负电孤子的电荷密度分布振荡加强,正电孤子的电荷密度分布振荡减弱。为实验的进行提供参考。进而,将上述理论方法运用于PNB的极化子态,可得到次近邻电子跳跃作用下极化子的能级结构和晶格结构。结果表明:逐渐增强的次近邻作用可使两类极化子导带宽度变小,价带宽度变大,极化子能级之间的跃迁能逐渐减小;电子型极化子的宽度明显变小,而空穴型极化子几乎不变;通过与Leng J M等人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极化子晶格中的次近邻跳跃强度β<0.08时更符合实验值。做出了理论吸收谱:两类极化子的π—π*吸收峰随β的增大有略微蓝移的现象,这可作为对前面理论工作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