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涎腺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它占据了涎腺源自上皮性肿瘤的9.95%。这种肿瘤具有生长较为缓慢,但周围浸润性强,倾向于围绕神经血管侵袭的特点。导致了转移和浸润成为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如今,我们开始更多的研究机体遭受氧化应激损伤与恶性肿瘤形成之间的关系。活性氧自由基影响DNA的脱氧鸟苷后,就形成了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它作为DNA的主要氧化产物,现今已经被认为是评估氧化应激同DNA损伤所采取的常用生物指标之一。氧化应激损伤不仅参与到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还在肿瘤的血管生成等过程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瘤细胞的浸润转移。恶性肿瘤的显著特性之一就是细胞的失控增殖,针对这种增殖的研究检测也是判断SACC的治疗与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P53属于抑癌基因中的一种,它具有调节细胞周期中增殖细胞的功能。它能调控细胞从G1期到S期的演变过程,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当这种抑癌基因突变、失活后,就能引起肿瘤的发生。Ki67在G1、S、G2、和M期均呈阳性表达,在G2期表达升至顶峰;但在G0期呈现阴性表达。因其半衰期短,进而它能准确的反映肿瘤细胞的增生率,是衡量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并对瘤组织的转移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最近,肿瘤内血管增殖现象已经广受众人关注,并且和肿瘤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利用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既能反应出瘤组织内部的血管增殖水平,也能为我们提示肿瘤的生长以及复发、转移情况。CD34就是一种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的常用标记性抗体。 我们选取了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与P53、Ki67、CD34蛋白进行研究,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它们各自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影响,并进一步讨论8-OHdG、P53、Ki67和MVD与SACC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通过收集76例来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手术切除的腺样囊性癌组织标本,包括大涎腺来源46例(60.53%),小涎腺来源30例(39.47%)。按照AJCC临床分期标准:Ⅰ+Ⅱ期55例(72.37%),Ⅲ+Ⅳ期21例(27.63%);有淋巴结转移者28例(36.84%),无淋巴结转移者48例(63.16%)。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这些组织中8-OHdG、P53、Ki67、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MVD)。采用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等,对比分析它们与SACC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间的关系。经过统计软件SPSS13.0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以P<0.05作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结果: 1.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8-OHdG、P53、Ki67,MVD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7.11%(51/76)、75.00%(57/76)、80.26%(61/76)及55.96±14.04。在SACC组织中,8-OHdG、P53、Ki67和MVD的阳性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发生部位无关(P>0.05)。 2.在SACC中8-OHdG和P53、8-OHdG和Ki67、8-OHdG和MVD、P53和Ki67、P53和MVD、Ki67和MVD以上两者间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 3.SACC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8%、63.4%,随访期间共有19例患者发生复发和转移,其中包括2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 结论: 1.涎腺腺样囊性癌中8-OHdG、P53、Ki67、CD34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性别、部位无关。 2.涎腺腺样囊性癌中8-OHdG、P53、Ki67、CD34的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它们间的相互影响与该肿瘤的生长分化等进展有关,可作为客观反应SACC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3.结果显示8-OHdG、P53、Ki67、CD34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有相关性,联合检测8-OHdG、P53、Ki67、CD34有助于SACC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