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变异系植株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高频率地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法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3×105/ml的植板密度,采用琼脂糖岛法培养在附加2,4-D1.0mg/L、6BA0.5mg/L、水解酪蛋白500mg/L、蔗糖3%、甘露醇0.3mol/L的KM8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佳效果,其细胞分裂频率达38%左右。原生质体再生的植株仍然保持对甲硫氨酸的抗性,同时对乙硫氨酸表现交叉抗性。染色体检查,同工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酯酶)和RAPD分析表明,来源于抗性系原生质体的再生植株具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与野生型相比亦发生了一些变异。 本研究对紫花苜蓿发根农杆菌转化系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进行了培养,并获得了愈伤组织和分化的发状根。结果表明,用转代后生长12d的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产率为4.2×106个/g,原生质体活力在80%以上。原生质体以1.0×105/ml的植板密度培养于附加2mg/L2,4-D,0.2mg/L KT,0.3mol/L甘露醇,2%蔗糖,500mg/L水解酪蛋白的DPD培养基上,分裂频率可达24%。原生质体分裂形成的愈伤组织在无激素MS培养基上再分化出的发状根仍具冠瘿碱合成酶活性。 通过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和杂种细胞的筛选培养,首次得到沙打旺(+)紫花苜蓿的属间体细胞杂种。尽管双亲均已丧失分化植株的能力,但由于再生互补效应,杂种细胞系R1仍出现分化,并得到小苗。杂种R1细胞的染色体数检查、冠瘿碱检测、同工酶分析,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和RAPD分析结果,都证明了其杂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