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被国际政治经济学视为经典的霸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以其压倒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居于霸主地位,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向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稀缺的国际公共物品,譬如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国际安全和对外援助等,从而给国际体系带来了稳定。这正是以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观点。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发生急剧变动,霸权体系从内、外部均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在外交上“敌我”关系日益模糊,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已经丧失了绝对优势,在美国维持霸权体系的意愿和行动能力之间出现了不平衡,这突出表现为克林顿政府在国际安全领域减少了承诺,在国际贸易领域减少了自由贸易的全球供给。克林顿任期八年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全面推行“多轨战略”而著称,其目标是通过促进美国经济增长重建世界霸权。在这种方针指导下,霸权体系的基本功能已不是为国际体系提供公共物品,而是充当服务于国内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工具,经济增长化为扶霸力量,因此霸权体系和经济增长形成了互动机制。本文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研究,既揭示了霸权体系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又对霸权稳定论的元理论提出了重要质疑,其目的是为霸权之后的国际合作寻找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全文共 24 万字,主要内容共八章 28 节,第八章是结论。下面是各章主题及其要点。第一章题为“美国贸易政策分析范式:体系、社会和国家”。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长期指导美国学术界研究美国贸易政策的三种理论范式,即体系、社会和国家。体系(包括国际规制)范式重视体系层次的权力分配,强调来自民族国家外部的贸易机会,以及体系变量对民族国家贸易政策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贸易政策被理解为美国在国际体系中比之其他国家的自主性、行为能力或国家特性;国家(制度)范式认为对外经济政策受到根深蒂固的国内体制关系的高度制约,同时也受到政府官僚在国际国内因素约束下实现目标能力的制约。该方法重视研究国家的制度结构,以及身居要职的官僚政客们的治国之策;社会(或国内政治)范式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反映了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和阶级的偏好,或者源于各种利益集团及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这种方法把对外经济政策看作是国内政治的功能之一。第二章题为“贸易政策的多层次博弈:总统、国会和政党”。本章着重讨论在美国贸易政策决策过程中以宪法为基础的权力分配问题。美国宪法规定,总 1<WP=7>统和国会分享贸易政策决策权,对外缔约权由总统和国会共享,对外谈判权赋予总统,贸易立法权赋予国会。从 1789 年到 1930 年,美国国会主导贸易政策长达142 年之久;1934 年以后,国会把贸易决策权授予总统,从此总统实际上独享了对外贸易决策权,国会对贸易政策决策的影响有所弱化。总统和国会均有政党背景,因此政党偏好强烈地影响着贸易政策选择。 第三章着重讨论了“克林顿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的内涵。克林顿主义反映了克林顿总统所遵循的外交哲学。克林顿反复强调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国内经济的重建,以内促外,以外助内,求取内外政策的良性互动和基本平衡。克林顿主义的基本内涵是:重视冷战后美国经济安全,把经济问题从“低级外交”提升为“高级外交”,目的是缩小美国霸权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少国际承诺,在安全上实行防务分担,通过盟国的多边行动实行领导;美国必须“领导”冷战后世界。 美国要想继续在冷战后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就必须“重建美国经济”。因此克林顿总统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政策,统称为“克林顿经济学”。其基本要点是:重新定义政府—企业关系;通过平衡预算和削减政府开支以促进经济增长,最终消灭巨额的“双赤字”;运用“多轨”政策)促进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投资未来,帮助美国人民在全球竞争。 第四章阐述了克林顿总统的“多轨”政策及冷战后贸易政策的主要议程。“多轨”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以多边主义为主,兼顾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并且以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多边主义,从而增进美国的贸易利益。冷战后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议程是:继续推动乌拉圭回合谈判,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以地区主义促进多边主义;树立公平贸易大旗,运用“部门对部门”的双边战略,逐个解决贸易争端。 第五章讨论了克林顿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首先回顾了自亚当?斯密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轨迹。接着,对克林顿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详细讨论。本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克林顿政府在贸易政策上既非自由主义,又非保护主义,而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 第六章“克林顿政府的地区主义贸易政策”集中论述了在克林顿政府“多轨”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主义政策。地区主义是克林顿政府“多轨”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代表着克林顿总统任职初期在外交和贸易政策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本章首先探讨了美国回归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动机及其目的,分析了各种利益集团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