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以汉语为母语的正常儿童与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对逻辑词的解读,并探讨他们的逻辑词习得过程。(1)对于正常儿童,我们主要检验的是“逻辑先天论”(logical nativism; Crain2012)对儿童早期逻辑词习得的预测,即从跨语言研究视角,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龄前儿童,是否和以往研究中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相似,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依据经典逻辑来解读逻辑词。(2)对于孤独谱系障碍儿童,我们从语言发展视角,考察4-15岁以汉语为母语的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对逻辑词的语义习得和语用习得,并比较这一习得过程与4-15岁正常儿童的逻辑词习得所存在的异同。方法:(1)对于正常儿童早期逻辑词习得,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真值判断法”(Truth Value Judgment task; Crain&Thornton1998)。研究对象为116名以汉语为母语的年龄在3岁11个月到6岁0个月的儿童,成人控制组包括59名以汉语为母语的成人。这些儿童被试(和成人被试)分别参加了五个语言习得实验,目的是考察他们对析取连词“或者”和全称量词“每”的语义认知和语用认知。在语义层面,实验一考察儿童对“或者”在“每”的主语短语和谓语短语位置的解读是否符合“普遍不对称法则”;实验二考察儿童对这一普遍不对称法则在包含“或者”和“每”的双宾语结构中的认知。在语用层面,实验三测试儿童对影响逻辑词解读的语用法则,即“等级隐喻”及其语义制约因素的认知;实验四探讨儿童是否像成人那样受“等级隐喻”影响,产生对“或者”的语用解读;实验五采用“准确程度判断法”(Felicity Judgment task; Chierchia et al.2001),考察儿童能否区分“或者”与“和”在一般语境下的信息强度。(2)对于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逻辑词习得,我们首次采用了由本研究小组改编的“电脑版真值判断法”。研究对象为28名4-15岁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简称ASD组)儿童和28名4-15岁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儿童。语义实验主要考察各组被试对包含存在量词“有些”的简单句,以及包含“或者”和“每”的复杂句的语义认知;语用实验主要考察他们对于影响这些逻辑词解读的语用原则,即“等级隐喻”的认知。结果:(1)在语义层面,汉语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掌握了关于“或者”和“每”的普遍不对称法则。实验一表明当“或者”出现在“每”的主语短语位置时,儿童的解读符合“合取蕴涵”关系;而当“或者”出现在“每”的谓语短语位置时,儿童的解读符合“析取真值条件”。实验二表明当“或者”和“每”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时,儿童的解读依然符合相应的普遍不对称法则。在语用层面,实验三表明成人对“或者”的语用解读受语义环境的制约,而儿童对“或者”的语用解读却与成人有明显差异(p<0.001),在不同的语境中始终遵循经典逻辑中的“包含式析取”。实验四进一步证实儿童不如成人那样对“等级隐喻”敏感,因而与成人的语用解读相异,他们对“或者”的解读倾向于逻辑解读(p<0.001)。实验五表明虽然儿童不能自发产生“等级隐喻”,然而他们能够区分“或者”与“和”在构成等级时的信息强度。(2)在语义层面,ASD组儿童对简单句“有些”的理解与正常组儿童并不存在差异(ps≥0.15)。然而,ASD组对复杂句“每…或者…”的理解与正常组相比存在发展滞后现象:ASD小年龄组比正常小年龄组更难理解“每…或者”句子(ps≤0.01),但这种差异在ASD大年龄组与正常大年龄组之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s≥0.22)。在语用层面,在各年龄阶段,AS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对不同类型逻辑词的逻辑解读/语用解读均不存在差异(ps≥0.38);在各年龄阶段两组被试中逻辑/语用解读者的分布比率均不存在差异(ps≥0.31)。同时,ASD组的语用发展模式与正常组相似,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儿童对逻辑词的语用解读增多(ps≤0.05)。此外,ASD组与正常组的语用解读均受逻辑词类型和测试材料复杂度的影响,即两组儿童在各年龄阶段对复杂句“每…或者…”的语用解读均少于他们对简单句“有些”的语用解读(ps≤0.001)。结论:(1)本研究为“逻辑先天论”假说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性支持,即正常儿童早期对逻辑词的习得符合经典逻辑,并且这种逻辑解读存在于各语言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2)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对复杂语义结构的认知存在着发展滞后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表明其语法系统中逻辑词语义的完全缺失。同时,与孤独谱系障碍患者中广为报道的语用缺陷不同,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患者对“等级隐喻”的认知能力及发展过程似乎与正常对照组不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