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形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主要应用于基地环境较为苛刻的地段,如自然风景区或历史遗迹附近。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地形建筑的产生及其建筑形态的生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地形建筑以自身形态回应周边环境的设计策略不但协调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型的区域对话模式,还创造出了富于表现力的外观造型。同时多学科的交融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学自身学术逻辑的进步也大大促进了地形建筑的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地形建筑的概念,阐述了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形态演进,总结了各阶段的建筑形态特征及对地形建筑的设计启示,然后较系统地概述了地形建筑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了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对地形建筑进行分类,依据其不同的形态表现及应对环境的不同策略将其分为消隐型地形建筑和拟态型地形建筑。在核心章节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解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各类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在宏观层次,主要以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角度探讨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分别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定位和建筑的形态应对两方面入手。地形建筑通过基地的公共化和边界空间的渗透实现了建筑的动态开放,并通过对传统图底关系的重构使自身融于周边环境,重新定位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形态应对方面则通过建筑的地景化处理,以消隐或拟态的形式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或对地段环境做出回应。在微观层次则以建筑角度出发,从外部形体的表现、结构和材料的处理以及建筑空间的引导和塑造几方面分别探讨了消隐型地形建筑和拟态型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本文通过对建筑与大地形态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拓展了建筑与环境整体发展的新方式,丰富了建筑创作理论,有利于推动这一新兴建筑设计实践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