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异数”。他非常重视作品的形式,对其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同时他又把形式看作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在对形式的选择中蕴涵着他不同的思想、心态。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意象”三个角度,结合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心态,对其湘西小说进行综合分析。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部分。 引言主要对“叙事”进行界定,指出沈从文的叙事不具有自足性,是与其思想、心态相联系的。 第一部分,叙事视角,分三个层次。早期的湘西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限制性儿童视角,有利于叙述者叙事和叙述接受者接受,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回忆能安慰沈从文内心的孤寂,弥补自卑心理。中期的湘西小说根据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视角。在以二三十年代湘西普通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便于客观叙事,但在客观、平静的表面下,汹涌着无限的同情和悲悯。“梦中的湘西”用全方位透视的全知视角对湘西小儿女的自由情爱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暗含着青年沈从文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湘西传奇”、《边城》、《长河》也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全知视角模式。后期的湘西小说试图回归早期的第一人称视角,但由于作者和湘西心理距离的渐远,后期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和早期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本质上有了不同,看湘西的视角也不同了。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也分三层。“时间的叙事结构”指出早期的湘西小说采用的是强调追述行为的现在性的倒叙,中后期的湘西小说用“现在进行时”的顺序,其目的都是与“现在进行时”的都市生活形成对比。由于叙事速度的缓慢和叙事疏密度小,形成小说中舒缓的叙事节奏,这和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相符。“空间的叙事结构”主要分析了《边城》和《长河》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第三层“叙事结构的虚实”通过分析湘西小说结构上的详略。虚实处理,来证明沈从文对“美”的偏爱。 第三部分,意象。这也是叙事的手段之一。主要论述三种意象。“自然意象”是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具有多种功能:描写人物、人物心理活动的物化反映、为人物设置活动场所和背景、与人物柏映衬。“社会文化意象”用“居室”这一意象分析了沈从文自然与文明对立的观念。“人物关系”这一意象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反映了作者潜意识中的孤独。 结语,指出如同沈从文在作品形式上的探索一样,本文的主要用意就是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找出一条系统研究沈从文作品形式的新路。 本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试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