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才十几年,是相当不规范,很不成熟的市场,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国外证券市场发展中没有现成的解决经验。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证券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作了论述。首先介绍了证券监管的概念、定义与范畴,证券监管的目的、手段和原则、对象。证券监管是以矫正和改善证券市场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及其监管部门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参与证券市场各类活动的各类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干预、管制和引导,最终克服各种证券市场缺陷(证券市场失灵),保护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全和高效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必须确立相关原则,其中“三公”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它原则包括:诚信原则,依法管理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等。所监管的对象有工商企业、基金、个人、证券金融中介机构、证券交易所等。然后分析了三种重要的管制理论:公共利益论(又称社会利益论)、追逐论和管制新论。公共利益论是管制的基本经济原理,肯定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制是缓解由于垄断、外部效应或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手段。该理论提出管制是为保护消费者。追逐论认为,监管是有利于被监管者,其实,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在这场“猫鼠追逐”中,水平都得到提高。管制新论则涉及到机制问题,通过这一机制,管制的社会目的应当可以达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都可能从管制中得到好处。最后根据公共利益论,详细论证了导致市场失灵的证券市场垄断和操纵、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是构成证券监管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先论讲述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种证券监管体制,分别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型监管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中间型监管模式,同时指出了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我国现<WP=56>行监管体制较多参照了美国模式。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证券市场和改善证券监管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新体制的模式选择,即在渐进改革中逐步接近市场监管模式: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管理和调控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和证券市场的自律功能,综合运用法律与市场手段,实行中央、地方监管与市场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这种新模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集中但非集权型的市场监管体制;政府与市场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证券市场自律功能;综合运用法律与市场调节手段。至于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新体制的若干对策则主要是:必须对证监会的法律地位或性质予以明确的定位;建立一个“官民结合”的监管机构;证监会与中央各部门保持密切良好的关系;逐步理顺证监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证券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三章阐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监管体制。首先介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政府催生萌芽阶段(1981-1990年);第二阶段为正式起步阶段(1990-1995年);第三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接下来分析了证券市场的运行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投机性强,股价波动巨大;股市涨跌周期短,牛市时间短熊市时间长;股价除了和企业业绩相关外,还和社会资金量、股票可流通量、“概念题材”、有无庄家等因素有关;股市结构仍不尽合理,地区结构失衡;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少,对于整个经济的代表性不高;证券市场流动性低;证券市场有效性较弱;市场监管落后等。至于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则经历了四个阶段。一、1981-1985年为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二、1986-1992年10月为监管体系雏形阶段;三、1992年10月-1998年8月为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四、1998年10月开始为集中型监管体制定型阶段。目前是以中国证监会为监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监管;而自律性管理机构实际上没有有效履行自律管理职能。第四章首先列举了现行监管体制下存在的不少问题,随后着重评价和<WP=57>分析了证券发行监管制度、证券商和证券业监管制度、证券交易监管制度的特征与缺陷。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家政策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情况下,展望我国证券市场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其未来,必须针对目前证券市场中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市场失灵现象,不断调整和改善现行证券监管制度,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与公平,促进市场功能的良好发挥。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就证券发行和上市、证券交易、证券商和证券业、证券市场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实质性的建议和完善改进的方法。展望未来,规范和发展将是证券市场监管所不可偏颇的、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两个基本面,中国证券市场将迈入“在发展中规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