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居住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场所,已逐渐成为了入室盗窃、抢劫等侵入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严重威胁到了居民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了环境设计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CPTED理论提出良好的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能够促进邻里交往,塑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区的安全性。本文首先从环境心理学、犯罪学、行为学等学科的角度对环境设计及犯罪学等领域的犯罪预防理论进行了概括与梳理,详述了作为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理论核心的六项基本原则:“领域强化”、“自然监视”、“通道控制”、“环境印象”、“活动支持”和“邻里关系”。随后以以上六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在合肥市包河区中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城市住区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实际犯罪数据,采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对犯罪行为的分布和住区的空间环境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住区内部环境设计方式与该区域内犯罪率和分布规律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出了住区中能够影响住区实际犯罪率和犯罪分布规律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住宅单体形式、出入口设置、道路模式等空间环境要素;以及社会人口组成、住区管理等社会因素;并分析了与传统理论和策略相冲突的分析结果。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住区空间防卫空间的设计策略,如简化住宅楼单体、均质化住区空间、加强出入口控制等;提出了适用于国内社会及住区环境下的住区防卫空间设计的一般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