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893例胃癌患者进行病历资料收集,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胃癌术后发生消化道梗阻的原因、相关危险因素、治疗措施等,并且探讨肿瘤复发性和非复发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白2006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189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记录他们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伴有疾病(糖尿病、心肺疾病)、手术前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及白蛋白含量相关临床资料的采集。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方式及胃切除部位、胃肠道重建方式、手术中防粘连剂的应用、腹腔引流管的拔出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与手术因素相关的指标。病理情况:包括术后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术后组织学分型。并将收集到的肠梗阻患者分成肿瘤复发组和非肿瘤复发组,分别记录术后发生梗阻时间、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原发肿瘤的分期和CEA指标。最后,整理所得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值取<0.05为显著性标准。结果:①通过临床分析,1893例胃癌患者,术后发生消化道梗阻患者78例,占4.12%。其中男性49例(62.8%),女性29例(37.1%),男女比例为1.69:1;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4.8岁,中位年龄56岁。②除外原因不明的梗阻,以手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结果为判断标准,分为肿瘤复发组和非肿瘤复发组;其中,非肿瘤复发组又分为粘连性梗阻、早期炎症性梗阻、其它原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裂口疝等),本次研究中,肿瘤复发性梗阻19例,粘连性梗阻43例,早期炎症性梗阻5例,其它类型梗阻11例。③梗阻时间:以“月”为单位,按术后发生肠梗阻时距离手术的时间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术后0.5个月内;0.5—6个月内;6一12个月内;12—36月内;其中,术后0.5个月内:发生粘连性梗阻10例,早期炎症性梗阻4例,其它类型3例,肿瘤复发性梗阻0例;0.5—6个月内:发生粘连性梗阻23例,早期炎症性梗阻1例,其它类型3例,肿瘤复发性梗阻2例;6—12个月内:发生粘连性梗阻6例,早期炎症性梗阻0例,其它类型2例,肿瘤复发性梗阻6例;12—36个月内:发生粘连性梗阻4例,早期炎症性梗阻0例,其它类型3例,肿瘤复发性梗阻11例;④治疗情况:78例肠梗阻病人人院后除就诊为绞窄性肠梗阻6例而行急诊手术外,其余均先行保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给予禁饮食、插胃管不断胃肠减压、腹部热敷物理治疗,并应用抑制胰酶分泌药物、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同时口服或胃管内注人石蜡油,约200ml/d,并多次粘连松解汤低位灌肠辅助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防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其中,行保守治疗72例,经上述治疗措施保守治愈54例(75.0%)(临床梗阻症状完全消失,腹部透示或平片未见气液平),2例因患者肿瘤晚期,伴有心血管疾病急性期,全身情况差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最后家属同意自动出院。在保守治疗48h后,症状仍未缓解而进行剖腹探查术者16例(22.2%),其中,手术方式:因腹、盆腔广泛种植无法切除而只行开关腹术式1例,单纯粘连带松解术5例,肠切除肠吻合术4例,肠造口或肠外置术(包括盲肠或横结肠造口术)6例;手术后治愈出院15例,1例因术后大出血发生DIC抢救无效死亡。结论:1.此次研究,胃癌术后发生肠梗阻的概率为4.12%。2.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年龄、性别、伴有心肺疾病及白蛋白相关因素与胃癌术后发生肠梗阻无明显相关性;但胃癌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胃癌术前有过腹部手术史患者与术后发生肠梗阻有相关性,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和无腹部手术史者。3.患者的手术情况中:肠梗阻患者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非梗阻组;全胃切除术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大于近端胃大部切除患者;采用毕(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出现肠梗阻的比例显著大于其它术式;手术中应用防粘连剂的患者发生肠梗阻的概率明显低于未使用防粘连剂患者;肠梗阻患者组平均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长于非梗阻组;手术性质和术中出血量与胃癌术后发生肠梗阻无明显相关性;4.患者的病理情况中:术后病理组织学分型与发生肠梗阻无相关性,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复发性梗阻的概率大于早期患者。5.将78例肠梗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肿瘤复发组术后发生梗阻的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非肿瘤复发组;复发组的原发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比非复发组差;复发组的原发肿瘤分期显著晚于非复发组;肿瘤复发组CE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肿瘤复发组;6.此次研究表明,胃癌术后发生梗阻的主要原因是粘连性梗阻,其次是肿瘤复发引起的梗阻,其它类型的梗阻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