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硬脂酸为疏水基团对壳聚糖进行疏水修饰合成了壳聚糖-硬脂酸耦合物(CS-SA),通过超声分散法制备纳米粒,用于共轭亚油酸(CLA)的运送,旨在改善其水溶性差的问题,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进一步采用海藻酸微球包埋负载CLA的CS-SA纳米粒,制得微纳米复合粒子,旨在增强CS-SA纳米粒的稳定性,并改善其营养物释放性能。利用EDC作为交联剂,并通过控制壳聚糖和硬脂酸的反应摩尔比制备了三种CS-SA耦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证明了反应的发生,通过元素分析法测得三种样品的取代度分别为13.34%,18.02%,21.36%,据此将样品分别命名为CS-SA13,CS-SA18,CS-SA21。通过超声分散法制备了CS-SA纳米粒,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得CS-SA13,CS-SA18,CS-SA21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分别为0.037mg/ml,0.031mg/ml,0.027mg/ml,即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和微电位仪测得CS-SA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均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降低,粒径分别为265.7nm,238.8nm,219.0nm,分布较为均一,表面电位分别为27.8mV,25.5mV,23.6mV。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的形状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窄。选用CLA为模式营养物,通过改变初始营养物与纳米粒的重量比,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载CLA纳米粒,研究了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并测定了CS-SA纳米粒的营养物负载性能和体外释放情况。载CLA纳米粒的粒径大于空白纳米粒,而表面电位则比CS-SA纳米粒略小。负载性能测定结果表明,CLA的最高负载量为10.77%,且CLA加入量越高,CS-SA纳米粒的包封率越低,负载量越大;随着CS-SA耦合物取代度的增加,包封率和负载量均增大。体外释放研究显示,CS-SA纳米粒在模拟胃液中不稳定,3h内已释放81.76%的营养物,对CLA的缓释性能有待提高。采用海藻酸钠包埋CS-SA纳米粒,利用共轴气流法制得了海藻酸-壳聚糖微纳米复合粒子(F1~F5),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球形完整,大小较均匀。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得复合粒子的粒径随着CS-SA纳米粒的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大,粒径分布为130.208~164.965μm。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FITC标记的CS-SA纳米粒均匀分布在海藻酸微球中。研究了复合粒子对CLA的负载性能及体外营养物释放情况,最高包封率可达99.29%,最高负载量为0.94%,且加入的纳米粒的量越多,包封率越高,负载量越大。复合粒子显示出了良好的营养物缓释性能,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的CLA较少,3h末时,复合粒子的最低释放率只有14.65%,而在模拟肠液中缓释效果较好。对海藻酸-壳聚糖微纳米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表面特性、溶胀性能、释放机理及细胞毒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其在营养物运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红外光谱表明复合粒子的形成过程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SEM显示复合粒子与海藻酸微球相比球形更加饱满,表面皱褶较少。复合粒子在两种介质下的溶胀率均随着纳米粒的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pH1.2时溶胀率较低,在pH7.4条件下明显提高。复合粒子的营养物释放机理在0~2h为Fikc扩散,在2~7h为扩散和溶蚀并存。MTT法测定结果显示复合粒子在50~5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Caco-2细胞没有显著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