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正处一个极为复杂和独特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不仅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体制的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正是这一急剧变迁过程与滞后的制度、政策矛盾的产物。
本研究的视角是责任主体的实践,即国家、学校、家长和社会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如何行动,他们之间围绕这一事件有怎样的互动和交互影响。
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本文采取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责任主体之国家进行分析,分为中央政府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国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十几年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影射对待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态度和行动变迁。将中央政府相关政策变迁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制度真空阶段、有限能力和被动应对阶段、反思和探索阶段和制度完善与积极解决阶段。地方政府以武汉市为例,在这一问题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原则直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导,并由此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相对具体的政策,指导并监督地方各部门和学校对政策的具体实施。将武汉市政策变迁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加强对简易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开始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集中解决着力实施。面对“不利”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进行小心翼翼的利益博弈同时,与公办学校进行利益协商。
第二章对责任主体之学校进行分析,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采用深度访谈和观察法。对公办学校的分析,以学校落实政府政策的实践形态为依据,将武汉市公办学校分为超前诱导型、亦步亦趋型和缓慢跟随型,对应三个案例详细展示公办学校主体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日常实践、与各方面的关系以及期间遇到的种种困难,同时采用“过程-事件”和“实践增量”等概念对学校在日常实践中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对民办学校的分析,本文以由已退休公办老师创办的竹叶山小学为例,展现已取得合法化地位之后民办学校,陷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政府严格管制的双重夹板之间,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我国基层政府在政策实践中实际是排斥非国家组织在义务教育中贡献力量。
第三章对责任主体之进城务工家长进行分析,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法。从带孩子入城、带孩子入学、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与城市各相关力量互动方面展示进城务工家长在其子女教育方面的态度和行动。
第四章是在前三章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在政策过程理论的支持联盟框架下,对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过程进行分析,并展现围绕这一问题社会各力量之间的互动过程及交互影响。实际上,这部分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即面临社会突出事件,以政策联盟(包括公共舆论联盟、国家组织的信息反馈系统、社会公益力量联盟)影响国家政策的过程为切入点,展示中央国家与社会各力量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