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经济和城市的高速发展,促成了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截止2013年底,我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经由2000年的1.21亿增长到了2.45亿,同时也带来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在我国,有太多的流动人口为了子女能够顺利入学而绞尽脑汁,现行的户籍制度如同一道高墙限制了这些流动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蓝本,户口类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类:按经济社会资格角度可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按居住地可以分为本地户口和非本地户口,这样我国的户口类型就可以分为本地农业户口、本地非农业户口、非本地非农业户口以及非本地农业户口,其中非本地农业户口是我国问题最多的群体,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就在法律上形成了户籍与教育的捆绑关系。由于户籍的限制,流动儿童无法像本地的城市儿童一样顺利入学,存在严重的超龄入学现象;他们无法与本地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教学资源和对待;他们无法和本地的城市儿童一样顺利升入流入地的高中继续学业。本文以户籍制度的单一视角从上述这些不平等的教育现象入手,探寻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均等之间的关系,分析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均等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在论述过程中,文章融入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具体也更加充分。2014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规定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对我国传统的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制度是一个冲击,也是户籍制度改革提上日程的一个重要信号,但是与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有得到明确的改革,户籍依然是流动儿童平等入学的主要障碍。要想真正促进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均等,单纯触动户籍制度本身、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国家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社会上的各个要素也要互动起来,才能尽快缩小流动儿童与本地城市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才不会让他们过早成为下一代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