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关系。H.pylori感染还会引起胃肠以外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研究成功分离到H.pylori 69株,阳性率为23.1%。标本依据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分为3组,消化性溃疡组,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分离菌株29株;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组,包括十二指肠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糜烂性胃炎等疾病,分离29株;胃癌患者组,分离11株。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方法对分离的69株H.pylori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共有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9株幽门螺杆菌具有1条条带,且主要集中在消化性溃疡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这两种疾病中;2~4条条带所占比例最高,为75.4%。胃癌疾病患者主要以4~6条条带为主,且具有6条条带的菌株仅在胃癌疾病中存在。结果表明胃肠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RAPD的基因型数目具有相关性(P<0.05),这为H.pylori感染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运用琼脂稀释法对H.pylori菌株进行七种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9株菌株中有36株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其耐药率为52.2%,硝唑类的药物如甲硝唑和替硝唑的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21株(30.4%)和33株(47.8%),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37.7%(26/69),盐酸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33.3%(23/69)和30.4%(21/69)。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低为5.8%(4/69),可继续作为一线抗菌药物继续使用。且研究发现本地区存在多重耐药菌株,69株H.pylori,对七种抗生素均敏感的有17株(24.6%)。耐药的菌株中,对一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16株(23.2%),对三种抗生素及以上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6株(52.17%),这为临床使用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感染提供指导。通过对H.pylori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关系分析,发现cag A基因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无相关性,而vac A与ice A两个毒力基因在抗生素耐药和敏感菌株间的分布差异显示:vac A s1a阳性菌株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更高(P=0.034)。vac A s1c阳性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三种抗生素更敏感(P=0.013、P=0.009、P=0.008)。vac A m1a阳性菌株对盐酸四环素更敏感(P=0.017),vac A i1阳性菌株对替硝唑更敏感(P=0.018)。毒力基因ice A1在克拉霉素、呋喃唑酮、替硝唑的耐药和敏感菌株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3、0.042、0.047),即ice A1阳性对克拉霉素和替硝唑耐药率较高,而对呋喃唑酮更敏感。对克拉霉素耐药测序成功的菌株中共发现8个突变位点:A1821G、G1826A、T1830C、G1940A、C1953T、A2143G、T2182C、A2223G。A2143G位点突变占54.2%,导致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是本地区的主要突变位点。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多态性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这为临床患者提供个体化、合理化治疗从而根除H.pylori感染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