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是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南缘印支陆块之间的重要构造带,它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岩浆-变质-变形历史,是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折返动力学过程以及岩浆作用、变质-变形历史的重要靶区。本文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中的变沉积岩和变基性岩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岩相学、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重点查明两大岩类的原岩性质、矿物相转变、变质演化及年代格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新认识: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主要由不同时代的花岗质岩石、变沉积岩和少量变基性岩组成。其中变沉积岩主要为各类(富铝)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而变基性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和石榴辉石岩。地球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变沉积岩比国内外典型孔兹岩系中富铝片岩-片麻岩的SiO2含量偏高,而Al2O3含量偏低,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O.55~0.75),其原岩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夹有少量(长石)杂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稳定浅海相沉积环境;斜长角闪岩具有高铝低钛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缓,Eu弱负异常或无Eu异常,高场强元素Nb和Ta强烈亏损,Zr含量较低,地球化学性质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点,反映其原岩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的岛弧构造环境。通过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发现富铝片岩中变斑晶石榴石保存完好的进变质成分环带,且核部矿物包体数量较多、颗粒细小,为石英+斜长石+白云母+十字石+钛铁矿;幔部和边部矿物包体数量较少、颗粒较大,为石英+斜长石+十字石+蓝晶石+白云母+钛铁矿等。自石榴石核部到边部CaO、MnO的含量明显降低,依次从核部6.24 wt%1.86 wt%降至边部4.79wt%.0.73wt%:而FeOT、MgO含量明显升高,依次从核部34.43 wt%、4.22wt%降至边部28.35 wt%、1.39.wt%。在富铝片麻岩中首次发现典型的减压反应:Grt+2Ky+Qtz= 3An,为变沉积岩变质阶段的准确划分提供了矿物相转变的新证据。通过系统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综合研究,限定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其中早期进变质阶段(M1),以保存在石榴石变斑晶中低温矿物组合组合为特征,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十字石±蓝晶石±黑云母±钾长石(变沉积岩)。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变沉积岩中低温矿物逐渐消失而出现相对高温的蓝晶石和夕线石,共生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蓝晶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变基性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以发生典型减压反应以及含水矿物脱水熔融、长英质矿物部分熔融为特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夕线石+斜长石(富Ca)+石英(变沉积岩);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石英(变基性岩)。晚期退变阶段(M4),以新生的细小鳞片状黑云母和白云母的形成为标志,共生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榴石+石英(变沉积岩),该阶段各类岩石发生强烈韧性剪切变形,新生黑云母和白云母集合体定向排列。通过传统地质温度-压力计、THERMOCALC程序和winTWQ方法的综合研究,限定不同变质阶段温压条件。其中早期进变质阶段(M1)T=~510℃、P=~5.5 kb;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T=700~760℃、P=7.5~9.6 kb;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T=650~750℃,P=5.0~7.1 kb;晚期退变阶段(M4)T=512~648℃,P=4.0~5.0 kb。锆石U-Pb、黑云母和白云母Ar-Ar定年结果显示,变基性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780~750 Ma),变沉积岩的原岩时代为古生代(<500 Ma),表明变质杂岩带中的变基性岩(石榴辉石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应归属于新元古代印支陆块的变质基底,而其围岩变沉积岩的原岩则可能为古生代的沉积地层,而并非如前人所述的二者属于中元古,甚至是太古的变质岩石组合;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的变质时代为44~37 Ma,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的变质时代为32~26 Ma,晚期退变阶段(M4)变质时代为24~14 Ma,表明变质杂岩经历了多阶段的变质演化,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特征的顺时针型式的P-T-t演化轨迹:新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和古生代的沉积地层以及大面积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在65~55 Ma开始俯冲~20 km的地壳深度,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1);接着,这些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在44~37 Ma期间,继续俯冲至30~35 km的下地壳深度,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2);之后,变质杂岩开始折返,至32~26 Ma左右,抬升到20~25 km的地壳深度,叠加了近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M3),并伴随区域性的深熔作用;在24~14 Ma左右,这些退变质岩石继续抬升至~15km中浅部地壳,再次经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M4)的改造,并伴随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最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断降低,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的变质演化趋于结束。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演化P-T-t轨迹和年代格架的建立,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变质-变形历史以及岩浆作用与热事件序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