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立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任务。这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上,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大量出现,经济危机反复出现。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成熟、完备,使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做出妥协和让步,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革命形势陷入低潮,革命重心向落后国家转移。恩格斯晚年看到这些变化,对他和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作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系统的梳理了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它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使晚年恩格斯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在他看来,实现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程,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二)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恩格斯晚年的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主要集中于《<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俄国公社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本身并不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因素,但是如果有了外部条件的帮助,公社就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他认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俄国公社提供示范和帮助,是俄国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这不但适用于俄国,也适用于其他的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此外,晚年恩格斯还指出,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社会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  (三)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探索。晚年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卡冯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使暴力革命不再是最适宜的革命斗争方式。在目前形势下,普选权比暴力革命更适合帮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但是,恩格斯也指出,无产阶级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暴力革命这一手段的。  (四)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认识。一方面是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形式的思考,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且,恩格斯还指出,可以借鉴和改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体制度,以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另一方面,恩格斯晚年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机关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无产专政后,必须尽量除去国家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也就是防止国家机关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  (五)恩格斯晚年主张用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要实行土地国有化,需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农业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引导小农、中农、大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还特别指出,他说的这些措施只是一些建议,各国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根据各国国情灵活安排这些原则。  恩格斯晚年依据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对他和马克思早期思想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这引起了学界的一些争议。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时,晚年恩格斯指出,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最适宜的斗争手段。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据此认为,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暴力革命,称恩格斯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倡导者。通过研究可发现,这是对晚年恩格斯的误解。还有些人以恩格斯晚年与《费加罗报》记者谈话的部分内容为依据,得出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观点。事实上,只要认真研读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既不符合恩格斯原意,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读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这将促使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努力赶超资本主义。我国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中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农业改革中,要优化土地资源,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建设廉洁政府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
其他文献
本文力图从施特劳斯开启的古今之争的立场和视野来研究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三大论战。论文首先将三大论战置于现代政治科学的问题史脉络中进行辨析,清理论战中的局限、疑难和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和革命实践而产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三大法宝
传统知识保护问题,是这几年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于该采取何种模式保护传统知识,众说纷纭。本文在对传统知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已有四种保护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现状,提出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承运人责任这一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概述,包括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