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型甲壳动物。随着人工繁育的成功和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河蟹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促进了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应用。高效饲料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效饲料的生产和应用关键在于饲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优化,而饲料配方的优化又与动物的营养需要基础参数如合适糖源、能量蛋白比、原料的可消化利用等密切相关。研究以上参数对节约蛋白源,尤其是鱼粉等优质动物蛋白源,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饲料的适宜糖源和蛋白能量比,同时研究了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筛选出适宜的鱼粉替代蛋白源和糖源,以期达到节约蛋白、提高蛋白利用率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糖源和添加比例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以0.31±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设计了(40%、35%、30%)三个蛋白水平,在每个蛋白水平下分别添加20%、28%和36%的玉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这四种糖源,共12种等脂等能饲料。研究了不同糖源对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水平和糖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其中当饲料蛋白为40%时,20%糖处理组取得了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而蛋白含量为30%时,36%糖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组,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糖源对中华绒螯蟹存活率、生长性能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著(P<0.05)。其中玉米淀粉组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葡萄糖组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饲料蛋白为40%蛋白时,20%玉米淀粉处理组的生长最佳,30%饲料蛋白中,36%葡萄糖处理组生长最差。当饲料含不同蛋白水平时,糖水平和不同糖种类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四种糖源中,玉米淀粉最佳,其次是糊精,葡萄糖最差,且40%蛋白和20%糖水平较适宜。2.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体组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配制了9种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含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30%、35%、40%),每个蛋白水平下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含量设3个能量水平(14.5、16.0、17.5kJ/g)(脂肪水平约为7.5%),研究了不同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0.46±0.01g)生长、成活率、饲料利用及体生分成份的影响,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饲料系数、中华绒螯蟹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40%蛋白质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30%蛋白质组;40%和35%蛋白质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30%蛋白质组,但30%与35%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40%蛋白质组;40%蛋白质组的蟹体干物质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饲料能量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粗脂肪含量也存在影响显著(P<0.05)。其中17.5kJ/g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能量组,但存活率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14.5kJ/g组的蟹体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对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蟹体粗脂肪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蛋白质为30%,能量为16.0kJ/g时,蛋白质效率最高:蛋白质为35%,能量为17.5kJ/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为30%,能量为17.5kJ/g时,中华绒螯蟹体脂肪含量最高。结果提示,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4.79%,蛋白能量比为21.63mg/kJ时(碳水化合物为23%,脂肪为7.67%),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最佳。3.中华绒螯蟹对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本实验使用氧化钇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原则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中华绒螯蟹(63.72±1.67g)对鱼粉、血粉、水解羽毛粉、肉粉、虾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棉粕、花生粕和精米糠共10种大宗饲料原料的粗蛋白,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除水解羽毛粉和肉骨粉外,中华绒螯蟹对动物性蛋白源的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比植物性蛋白源要高,蛋白消化率:血粉>虾粉>鱼粉>肉粉>棉粕>花生粕>精米糠>玉米蛋白粉>水解羽毛粉>肉骨粉;能量消化率: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鱼粉>水解羽毛粉>玉米蛋白粉>肉骨粉>棉粕>精米糠。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除了肉粉和精米糠)基本与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相似。综合以上,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棉粕和精米糠,可作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选择蛋白源。相比之下,蟹对肉骨粉、水解羽毛粉和玉米蛋白粉的消化利用率较低,在生产中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