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近年发病比例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研究多停留于慢性盆腔炎,对其进行系统的辨证分型研究未见报道,深入研究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对本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目的探讨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并分析其病因病机,研究相关因素与证型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并指导预防本病发生。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和住院部,2008年3月~2009年5月的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病例,根据相关资料,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作出中医证型的判断,比较各证型的构成比,并分析支原体、衣原体、年龄、病程、孕产、流产等以及其它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共收到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病例164例,其中UU感染159例,Mh感染14例,CT感染17例(均含上述病原体混合感染)。证型共有5种,病例数由多到少分别为脾虚瘀浊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本病发病年龄以25—34岁之间,本病病程多在1月以上。结论1.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虚瘀浊、肾虚血瘀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等5种。这种证型分布主要针对广州及周边地区而言。本病兼夹证多,病性多虚实夹杂,病机复杂,治疗时须注意个体化,照顾兼夹证。根据证型分布及病机特点,活血化瘀、补肾健脾、清热祛湿以及疏肝行气是本病的常用治法。2.CT感染的本病患者最易出现湿热瘀结证,次为为脾虚瘀浊证;且本病初起多表现为湿热瘀结证,又可兼见脾虚,故对此类患者应注意清热祛湿、健脾活血,使本病及早控制,以防病情迁延。3.本病多发于生育年龄阶段,病程多在一月以上,病情进展多由湿热瘀结到脾虚瘀浊到肾虚血瘀,进展中兼见气滞血瘀、寒凝,且兼夹证较多,病情复杂,若不积极治疗,容易迁延难愈。本病与月经不调、不孕、阴道炎等关系密切,故须重视本病,及早积极治疗类似阴道炎的小病,避免小病酿大病,并对本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4.过多产育、流产及宫腔操作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所以避免过多产育、不当怀孕。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宫外孕。手术操作要遵循无菌原则,恰当选择手术适应症。对上环者应注意阴道清洁度,有无湿热瘀结证候出现,针对治疗,并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