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亲代非瓣膜性AF是子代罹患AF的独立预测因子[优势比(odds ratio,OR)1.85],当双亲均有AF时其后代AF的OR值为3.2,即一级亲属确诊罹患AF,则本人患AF的风险增加约40%。虽然已经确立了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遗传特质,有效预测子代发生AF的实验室指标国内外尚缺乏研究。既往大量研究报道了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V1导联终末电势以及PR间期)和心房相关血清标记物(包括BNP、hs-CRP和D-二聚体),不仅在AF预测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性,在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评估和分层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资料分析了 NVAF脑卒中患者子代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并与非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期望得到有价值的启示。由于本课题主要涉及NVAF患者及其子代,剔除了瓣膜性AF患者,后文涉及的AF均特指NVAF患者。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抗凝门诊、心脏内科、神经内科门诊、病房以及公开招募NVAF脑梗死患者子代,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曾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成年子代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匹配,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常规心电图、血清标记物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人数为242例,男性135例(55.78%),女性107例(44.22%),平均年龄49.19±9.56岁。其中观察组122例,对照组120例。对两组的相关P波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Pmax(114.43±10.58ms vs 105.82±11.29ms)、Pd(30.11±10.80msvs 20.33±8.96ms)以及 PTFV1(22.29±7.07mm.ms vs 16.14±6.72mm.ms)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当以Pmax≥11O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11,95%CI1.088~1.348;P<0.001)与Pmax≥110ms独立相关。当以Pd≥40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8,95%CI1.019~1.162;P=0.012)与Pd≥40ms独立相关。另外,观察组有42例以及对照组32例完成了 hs-CRP、BNP和D-二聚体检查,但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非瓣膜性脑卒中患者子代中Pmax、Pd和PTFV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AF本身还是脑卒中,尚需要与无栓塞事件的AF患者子代做对比分析。第二部分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与持续性AF的卒中风险基本相似,其卒中风险是无AF者的5倍之多。由于PAF发病短暂,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检测成为挑战。既往大量研究表明,延长心电监测的方法被证明对部分潜在PAF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方法费时又繁琐、患者依从性差,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P波离散参数[包括最大P 波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最小 P 波时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Pd)]是预测PAF良好的心电图指标,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故本研究主要探讨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AF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后24小时内入院,并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住院期间7天内完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测仪器为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检查,根据有无PAF将患者分为PAF组和无PAF组。收集所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特征、血液学检查、P波离散参数以及心脏彩超等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P波离散参数、左心房内径等。记录常规心电图中的Pmax、Pmin和Pd,采用多变量logisc回归分析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确定不同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独立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有140例。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筛选后,有21例(15%)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检测出PAF。男性8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70.51±7.98)岁;高血压78例,糖尿病55例,高脂血症35例,吸烟32例,饮酒20例。PAF患者与无PAF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单变量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包括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OR1.193,95%CI1.044~1.324;P=0.001]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597,95%CI1.166~2.189;P=0.004]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独立相关。对Pd增大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的患者进一步监测PAF,并及时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