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研究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直径≤3cm 的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Primary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提供更加合理精确的选择方法及治疗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所有患者为单发小肝癌,肿瘤直径≤3cm,其中46例患者行B超引导下PRFA治疗(纳入射频组),5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治疗(纳入手术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肿瘤位置比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情况、并发症、复发率及生存率,评价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数据资料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χ2及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肿瘤位置比例:射频组:肿瘤位于肝实质内中央型(未突出肝被膜)数为38,边缘型(紧邻肝被膜或突出被膜)数为8;手术组:肿瘤位于肝实质内中央型(未突出肝被膜)数为9,边缘型(紧邻肝被膜或突出被膜)数为41。(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射频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83±4.98 min,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0.20±32.82 min,P<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射频组患者术中几无出血量(0 ml),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38.24±197.80 ml,P<0.05,两组患者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射频患者住院时间为6.61±2.27天,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0±4.25天,P<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三)术后肝功能情况:患者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常规复查血常规、肝功生化等指标,记录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术前肝功生化检查中两组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差异。射频组患者术后第2天谷丙转氨酶(ALT)为75.52±28.80 U/L,谷草转氨酶(AST)为80.65±29.09 U/L;第五天 ALT 为:48.52±17.23 U/L,AST 为 51.25± 16.35 U/L;手术组患者术后第2天谷丙转氨酶(ALT)为320.44± 188.47 U/L,谷草转氨酶(AST)为 385.50±197.13 U/L;第五天 ALT 为:126.56±56.56 U/L,AST为:134.75±67.40 U/L。对比数据: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水情况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第五天肝功能损伤明显较轻,且肝功能恢复明显较快。(四)并发症情况:射频组患者术后出现高热(T>38.5℃)症状4例;手术组患者出现高热症状6例,胆漏4例,胸腹腔积液6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术后出血4例,肝功能衰竭2例,上述并发症均经过保守治疗后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总并发症数:射频组患者4例,手术组患者18例(手术组有7例患者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组较手术组出现的并发症少。(五)复发率及生存率情况:射频组患者第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0.9%、30.4%、43.5%;手术组患者第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4.0%、34.0%、46.0%,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第1、2、3年总体生存率为100.0%、84.8%、76.1%;手术组患者第1、2、3年总体生存率为96%、86%、74%,两组患者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次统计研究表明,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单发HC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肝功能损伤较轻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并且能取得跟手术治疗相近的疗效,近期复发率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在符合治疗适应症的条件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在临床中的作用和优势愈发明显,并且可取代部分开腹手术,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但在临床诊疗中要综合考虑,严格掌握适应症及个体化治疗,为小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合理的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