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耕作模式是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田生态经济学研究将确立一个较优的耕作模式,且生态经济学研究直接而简明,易于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能从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湖南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探讨,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决策提供参考。湖南是双季稻主产区,“油-稻-稻”种植模式是主要的耕作模式,本研究对湖南省“油-稻-稻”三熟制的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影响的成本进行具体的量化,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问题,这些生态学研究在文献中未见报道,也是本文创新之处。本文从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了湖南省“油-稻-稻”农业种植活动,主要结果如下:1、从环境成本分析可知,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的成本每年高达40.4940亿元,并且在逐年增加,其中以土壤污染的总成本最高,有31.0389亿元/年,其次是大气环境成本,有5.7288亿元/年,水体环境成本最小,有3.7264亿元/年。湘北区域由于农田种植的氧气效益大于其温室气体污染成本,而从中受益,而湘中、湘南和湘东区域则需为大气污染支付经济成本。2、湖南省粮食生产成本在逐年提高,但由于产量的提高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全省“油-稻-稻”产区的总收益不断增加,并且2006年至2007年有个很大的跨越,增加了近20亿元收入。各个地市变化趋势与全省的一致,都是逐年增加,区域间以湘北收益最高。地市间以常德市和岳阳市的经济受益较大,平均每年有8亿多元的收益,郴州市的收益一直排在9个市之末,每年收益2亿元左右。3、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2005年湖南省的常德市、岳阳市和邵阳市三个市生态经济效益为正值外,其余六个市为负值,其中常德市的生态经济效益最高;2006年长沙市的生态经济效益由负转正,生态经济效益为正值的市达到了四个;2007年只有株洲市的生态经济效益为负,其他8市全部为正;2008年全省九个市的生态经济效益全部为正值。生态经济效益区域间的比较结果为湖南省的粮食主产区湘北最高,湘南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