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菌核病是向日葵上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国的向日葵种植区均有发生并且给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区采集的向日葵茎秆腐烂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确定了向日葵小核盘菌是引起此病害的病原菌。其次,对采自乌兰察布同一地块中的向日葵小核盘菌样本以及新疆温泉地区同一向日葵地块中的核盘菌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地区采集的向日葵腐烂的茎秆上病原菌是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2.新疆温泉地区采集的向日葵核盘菌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采集的向日葵小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结果表明新疆地区采集的核盘菌的草酸分泌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病斑直径,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均显著的高于或大于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采集的向日葵小核盘菌样本。显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除两种核盘菌除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在P<0.05水平上没有差异外,其他形状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此外,致病力测定的结果表明新疆温泉地区的向日葵核盘菌的致病力要显著高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采集到的向日葵小核盘菌。3.通过对同一地块采集的向日葵小核盘菌菌株的草酸分泌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致病力和多菌灵、菌核净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菌丝亲和组内的不同小核盘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亲和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多菌灵和菌核净对小核盘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但是菌核净抑制小核盘菌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多菌灵,即小核盘菌对菌核净更敏感。4.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小核盘菌菌株菌丝体亲和分组的结果表明:供试的52株小核盘菌菌株可以被划分成11个MCG亲和组,其中5个亲和组是由单个菌株组成,占总亲和组的45%;最大的亲和组为MCG1,包含有16个菌株,占所有供试菌株的30.8%;其次为MCG2,包含有12株核盘菌,占供试菌株比例为23.1%。其余MCG组中分别包含4-6个菌株。其中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巴音乡西圪旦的同一地块中采集的17株菌株(编号1-17号),除10号菌株未纯化出来外,其余的16个菌株被亲和到6个不同的MCG组内,其中MCG2组中包含的菌株最多(4株),MCG1和MCG4中分别包含有3株菌株,其余3个MCG组中只包含2株菌株。更有意思的结果是,7号和8号菌株,11号和12号菌株,13号和14号菌株采自于同穴中的两株不同的发病株上,却被分别亲和到不同的菌丝亲和组内。同时对采自于乌兰察布市西圪旦、巨宝龙、土城子地区的小核盘菌进行菌丝亲和分组结果表明三个邻近地区的向日葵小核盘菌均不亲和。5.源于新疆温泉同一地块中核盘菌菌株菌丝体亲和分组的结果表明供试的90株核盘菌菌株可以被划分成15个MCG亲和组。其中的亲和组MCG1包含了34株菌株,占供试菌株的37.8%;6个MCG亲和组仅包含一个菌株;其余MCG组包含2-13个核盘菌菌株。同时,对同一MCG组内核盘菌菌株草酸的分泌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致病力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同一MCG组内的核盘菌菌株间以及不同的MCG组间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但是,利用上述3个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3.015距离处,除了MCG1中29号菌株以及MCG2中33号菌株外,同一MCG组中的菌株都可以被聚成一类。利用国际通用的核盘菌交配型的特异引物进行不同交配型分布频率的测定结果表明MCG1亲和组内Inversion-minus和Inversion-plus的分布符合1:1比例;而在MCG2、MCG4和MCG6中Inversion-plus均为优势交配型。不同MCG组中核盘菌菌株对多菌灵和菌核净药剂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84%的供试菌株对菌核净的敏感性高于多菌灵。7个菌株(其中MCG1组3个,MCG2组中4个)对上述药剂敏感性呈现出正好相反的结果即对多菌灵更敏感。3个菌株(其中MCG1组中1个,MCG2组中2个)对两种药剂具有一致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