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普遍性,几乎存在于语言的所有层面:语素、词汇、短语、句子、语篇等;而认知科学的研究越来越有力地证实: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比隐喻更为根本的认知思维现象,它影响和制约甚至直接构成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转喻是人类认识、表达和组织世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基本体验之中。
正是基于对转喻之于人类语言与思维的重要性的共同认识,转喻已成为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学术前沿。但是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转喻研究至今还处在统一范式形成的前夜:其基本概念、研究维度、问题视域和研究方法都呈现出发展多样的格局。从语言学来看,有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转喻研究者在转喻理论的定义、分类、特征与功能等关键问题上莫衷一是,转喻的体验基础也鲜有人论及;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家们多只从受话者的视角考察转喻的理解和认知,认为概念转喻是一种集体层面的静态表征,转喻的理解就是概念表征的被动激活,而从发话者角度研究转喻生成机制的文献寥寥无几。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转喻语言—转喻认知—转喻语言”的循环论证嫌疑。
在考察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析出转喻界定的几个关键问题并进行深入阐述,从“语言—认知”视域提出转喻生成能力理论,并结合认知科学与体验哲学的相关成果,探讨了转喻生成能力的产生机制、运作理据和发生学原理。本文认为,转喻生成能力是一种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的身体体验和具身经验而构建起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包含部分-整体转喻的动态构建能力和种属转喻的动态构建能力.它来自先天身体属性和结构,又在后天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中得以强化。基于这一转喻生成能力理论,本文对转喻进行了更为概括的分类,并指出常规或新奇概念转喻、转喻性语言以及大量非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是人类转喻生成能力的运作结果。
借鉴认知科学的实证成果,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体验认知范式下,本文着重论述了部分-整体转喻和种属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和运作机理。鉴于人类认知规律,比如短时记忆的有限性、注意力的选择性和行为的经济原则、交际的自我中心倾向等,本文紧扣人类的身体属性和具身经验,运用模拟语义学的理论阐释了部分-整体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又结合具身范畴理论论证了种属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同时,本文力图超越认知语义学的狭隘体验观,在更为广阔的视域内探讨和论证了转喻生成认知在情境中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体验哲学研究的不足。
为了修正认知语言学在转喻研究上的论证方法,本文在语例的选取上力求多样化:既有口语,也有书面语;既有修辞学的转喻辞格,也有非转喻的其他话语,同时还涉及许多非语言现象。本文试图阐述这些现象背后的转喻生成认知机理,即它们的生成都离不开转喻认知。这样既可以避免将转喻外延无限扩大,同时也检验和证明了转喻理论的解释力。本文努力以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对某些非转喻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层剖析。这些努力或许可以跳出循环论证的纠葛,为转喻研究方法展现某种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