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几千年的治黄史上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黄方法,而三门峡工程的修建则是治理黄河的一次全新实践。
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多次规划三门峡工程,但都因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放弃。到1954年,随着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改善,三门峡工程的建设又被提上了日程。1954年10月编制的《技经报告》将三门峡工程列为了第一期重点工程,1955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技经报告》,三门峡工程正式上马。
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正式开工,1961年基本建成。工程建成运用后,由于库区的淤积严重超过预期,不得不调整了运用方式,并分别于1964年和1969年实施了两次改建。通过调整运用方式和改建,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工程设计上的缺陷,库区的淤积得到基本控制,并可以长期保持一定量的有效库容用于防洪和兴利。
三门峡工程的规划几经起落,并且在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改建过程当中,始终都伴随着质疑和争论。本文通过对三门峡工程及其决策的历史过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三门峡工程的认识。一方面,三门峡工程实际上远没有实现规划的目标,并且造成了泥沙淤积、环境破坏和移民问题等诸多的实际问题,这反映出三门峡工程存在下泄流量过小、缺少专门的排沙设施和泄流设施底槛高程过高等设计缺陷,以及目标设定过高、指导方针不正确、决策时机选择过早、对泥沙问题处理不当、过于强调正面忽视负面等重大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当时选择三门峡坝址是正确的,三门峡工程本身也是成功的,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并且三门峡工程的实践推动了治河思想的发展、积累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经验、促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造成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误的原因分析。一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由于当时过于看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存在冒进思想,导致了决策目标设定过高、决策时机选择过早、对水土保持效果估算过高、轻视淹没和移民问题、以及存在急躁思想等问题;二是决策程序不严密,存在决策程序先后倒置、缺少必要的对比方案和评估程序、缺少足够的论证等问题;三是“蓄水拦沙”方针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违反了黄河泥沙的自然规律、没有吸取前人经验忽视“下排”、注重正面效益忽视负面影响、忽视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对于关键的技术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等问题;四是对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不够、对重要数据处理不当,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和泥沙问题,数据主要包括下游排洪能力、下游安全状况和下游受灾程度等几个方面;五是苏联专家的影响,由于苏联专家是三门峡工程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并且苏联专家缺少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经验,所以苏联专家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失误有很大影响,但苏联专家并不是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决定因素,所以苏联专家并不是造成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三、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启示。一是工程决策要妥善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二是工程决策要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意志的关系,三是工程决策要有严密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