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曾见典型ML病例的内蒙古某肉种鸡场淘汰肉种鸡和山东一例骨髓性白血病(Myeloid Leukosis,ML)肉种鸡病例中,分离出两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利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进行鉴定,两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可以被两对ALV-J特异性引物扩增(特异条带约2.2kb和545bp),且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呈现强阳性荧光反应。负染色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两株ALV-J具有禽白血病病毒的典型形态特征,分别命名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IMC10200株和SDC2000株。将分离毒株回归感染肉鸡,21周龄时特异性引物PCR抽查检测,抽查感染鸡全部为阳性;42周龄后出现典型ML病例。 分离毒株囊膜基因和3′端非编码区测序分析表明,ALV-J IMC10200株和SDC2000株此段DNA的同源性为97.1%。将囊膜基因翻译为氨基酸序列,两株病毒囊膜前体蛋白氨基酸序列达99%,分子量分别为56658.60 dalton、56704.58 dalton;与国内ALV-JSD9901和YZ9901株同源性达93.7%~96.2%,与原型株HPRS-103有89.9%/91.2%的同源性。生物进化树分析显示,在已发表ALV-J毒株中IMC10200株和SDC2000株的变异幅度位于ADOL-R5-4株和1696株之间。IMC10200株和SDC2000株env变异主要发生在gp85的hr1和hr2区,并在囊膜前体蛋白氨基酸序列169位Jameson-Worlf抗原表位优势显著升高,有可能产生新的潜在抗原位点。3′端非编码区内,两株病毒rTM和E组分不同程度缺失。 对ALV-J IMC10200株囊膜基因和3′端非编码区进行克隆,并以克隆的重组质粒pGEM-IMC2.2为模板进一步扩增克隆IMC10200株gp85基因。研究中采用Bac-to-Bac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非融合蛋白性表达载体pFastBacl)在Sf9细胞中表达了IMC10200株gp85基因。表达物拥有ALV-J病毒的抗原特异性,与ALV-J JE9单克隆抗体有强的间接免疫荧光反应。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表明,表达物分子量约54kD。 为深入探讨ALV-J的亚群特性,本研究利用ALV-J gp85基因两侧的序列片段为引,物从正常SPF蛋鸡、商品肉鸡和DF1细胞基因组中完整地扩增了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肉鸡和DF1细胞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同源性达99.9%;SPF蛋鸡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与肉鸡和DF1细胞的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之间同源性达95.6%、95.3%。三种不同来源的内源性类ALV-J gp85基因DNA与IMC10200株ALV-J的gp85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1.8%、94.1%、94.0%;与ALV-J原型株HPRS-103 gp85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5.6%、98.3%、99.9%。内源性类ALV-J gp85序列与外源性ALV-J gp85基因具有相似或一致的ORF和Jameson-Worlf抗原表位优势。这一结果显示了J亚群ALV与宿主内源性反录病毒的密切关系。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IMC1020。株和 SDC20*株的分离鉴定、IMC1020。株gP8)基因表达以及内源性类 ALVJ gp8)基因的研究与分析,为深入了解 ALVJ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等奠定了基础,也对开展我国ALVJ的诊断和预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